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生活>品酷> 文章页
京剧“唱”入中小学课堂
字号:

时间: 2008-06-19 来源:中国文化网

标签:中小学课程 样板戏 京剧艺术 课程改革

  2月25日是北京春季新学期开学之日,各个中小学校的门口再度挤满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在他们交流的育儿经中,“学京剧”成了最新的热门话题。

  新学期开学前夕,教育部宣布将于今年3月至明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每个试点省市将遴选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作为试点校,试点后将逐步在全国推开。

  会不会加重孩子负担

  “让孩子学学京剧挺好的。”女儿在北京东方德才小学就读的卢姓家长说。他认为,孩子从小接触各种艺术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目前,他的女儿已同时在学习舞蹈和绘画。

  在此次试点推出前,北京的黑芝麻胡同小学已开设京剧课近两年。校长杜军说,学校曾对120名上过京剧课的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可能不会去买票听戏,但很喜欢类似课程。

  但姓张的学生家长却有不同意见。她告诉记者,因为上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几乎占据了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

  “我们也得陪着他们‘加班’。”这位家长难掩疲态,“他们的学习内容越丰富,我们越费心。”

  学生负担重一直是基础教育难以回避的话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

  针对京剧入课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这种担忧,教育部的回应是,京剧课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而是纳入原有的音乐课程之中;不是考试科目,只是考察科目。

  能不能扩展到其他剧种

  调查中,记者也了解到,京剧进课堂的消息传出后,在一些试点省份也引来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广州市13中教师许家芸说,“戏曲教育很讲究氛围。京剧在北方传承得很好,而广东的小孩从小生长在粤语文化圈里,有些甚至连普通话都说得不太标准,很难让他们对京剧产生兴趣。”

  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广东习唱京剧的人并不多,推广京剧教学,就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培训教师。“估计很多学校很难长期坚持下去,难免导致教育流于形式,”广东省民乐教育示范学校——广州三元坊小学校长朱碧珍认为,在广东,粤剧具有更大的覆盖面、更多数量的习唱人群和更高的受欢迎程度。广东的小孩,身边接触得更多的肯定是粤剧,如果让他们学粤剧,既容易接受,在寻找师资上也不存在太大困难。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市荔湾区已有多家学校把粤剧课列入课程表,讲授粤剧、戏服等知识,激发学生对粤剧的兴趣。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郭巍青认为,无论是京剧还是粤剧,其起源和推广,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民间自然发展的结果,都需要自下而上的土壤。他说,“中国那么大,各地的文化差异显著,推广传统文化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允许多元化的选择。”他建议说,不妨在广东推广粤剧,在浙江推广越剧,在四川推广川剧,在陕西推广秦腔,让各剧种百花齐放,才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是件好事,但不应只有京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将传统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国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应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把各地标志性的文化遗产找出来,再由专家选择进入课堂。这样,各地的文化精品就可以通过主流教育的途径传承下去。”

教育部:目前只是试点

  在教育部25日召开的2008年第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是根据现在国家整个弘扬民族精神总体要求的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其中涉及的具体剧目设置,将通过一个专家委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进一步明确。

  他表示,我们在中小学试行“京剧进课堂”,就是根据这个要求,根据现在国家整个弘扬民族精神总体要求很重要一项举措。具体的剧目设置,现在有一个专家委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进一步明确,我们对整个改革的方向是肯定的,就是说在目前中小学里,在整个的弘扬民族精神文化上通过一定的载体,加强这方面工作,非常有意义。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针对媒体对这个问题的大量的报道表示感谢大家对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关心,同时表示改革是试点,不是全国大面积推广,就好像华尔兹第一套舞蹈,有七个舞蹈,很多学校把推广和要求给等同起来了,要求是必须要这么做,推广是另外一个意思。另外他强调,这项试点工作一定有一个原则,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原则,肯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在实践中来完善。

  教育部主管京剧进课堂工作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剧作为国粹入选无可厚非,试点不会扩展到其他戏种。试点京剧教育不是为了把学生变成票友,不能看作是特长教育。

  目前,教育部已要求10个试点省市各上报10所小学、10所中学作为试点学校,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业已启动。教育部负责人希望,试点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制订工作方案。同时,各地还要发挥京剧界专业人士的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专家:支持和倡导将民族特色文化纳入基础教育

  在15首唱段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有入选。虽然不少家长对这些产生于特殊年代的“样板戏”怀有感情,但却对孩子能否理解持怀疑态度。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参与了中小学京剧课教材的编写工作。他表示,15首唱段是在广泛征求中小学教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遴选而出的,代表了京剧艺术的主要特点。

  吴江强调,孩子们能否了解并喜爱京剧的关键是教师。为此,教育部将于今年3月专门组织开展试点学校音乐教师培训工作。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京剧课教师不能简单教授演唱技巧,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表示,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这种试点应该倡导和支持。

  社会:为什么过半都是“样板戏”?

  教育部消息一传出,立刻引发争议。教育部强推京剧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但不少来自民间的声音质疑独尊京剧与文化传统的传承背道而驰。事实上,在中小学课程中开设京剧科目,本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与国学热、民俗热乃至姚明热一样,是中国逐渐寻找自我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本来,这次京剧普及行动,国人可能会视为这是中国人开始找回文化自信的一个信号。但为什么不从传统京剧入手,而选择“样板戏”作为青少年进入“国粹”之门的敲门砖?

  反方观点——

  “我不赞成中小学课堂上教京剧,尤其不赞成教样板戏。为什么呢?我觉得京剧作为国粹也好,作为爱好也好,都不该强求别人去喜欢,更不能强求小孩子们。现在的青少年叛逆心理特强……我觉得中小学不开京剧课还好,一开,很多孩子估计一辈子会仇恨京剧。我尤其反对让孩子学样板戏。不可否认,样板戏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跟博大精深的传统剧目比,样板戏艺术性有限,政治性太强。”

  正方观点——

  “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小学该不该教京剧,然后才是具体教什么剧目。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太应该了!京剧是什么?Beijing Opera ——北京歌剧,就是我们本土的高雅艺术,难道我们的孩子们整天跟着人家唱RAP,跳街舞,就把本民族最美的东西给丢弃了吗?既然京剧应该教,具体剧目有一个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初期教样板戏没什么不妥,因为样板戏是用普通话唱的,不讲究‘尖团字’,学生们便于学唱。而且,样板戏还有教育意义,比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多么朴实的真理啊。”

  业内声音——

  浙江京剧团团长、戏剧“梅花奖”得主翁国生认为,这个计划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政府可能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分几步走,但弘扬“国剧”的决心可能不会改变。

  翁国生说,从旋律的歌唱性来说,教育部所选择的这些样板戏唱段可能更适合初学京剧者。尽管传统剧目的文学含量更大,但像梅兰芳《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 这样的唱段,因为文献性太强,并不适应初学者。翁国生预感在第一轮普及计划过后,“也许,国家会让京剧中的优秀传统剧目直接进入高中、大学。”

  延伸阅读:15首教学唱段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八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

    暂无相关视频

扩展阅读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