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5岁的周武生是三峡库区腹心重庆市万州区的一位移民。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后,他不愿成为国家和家庭的负担,在移民搬迁中放弃吃“低保”,顶着各种困难和阻力,在“黑暗”中苦苦追赶心中的太阳,最终凭着执着的信念和追求,成了一名“养猪大户”,书写了一位移民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
眼睛瞎了心不能瞎,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25年前,初中尚未毕业的周武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目失明。20多年来,凭着一分坚强,盲人周武生孵小鸡,种蔬菜,喂山羊,帮人磨地板,外出打工,回乡后又白手起家办起了废品回收店、废旧塑料加工厂、洗车场。
然而,正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由于移民搬迁,周武生不得不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
2001年年初的一天,周武生接到万州区牌楼街道办事处通知,他所在的青龙村二组土地被征用,要搬迁到5公里外重新安家。
摆在周武生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放弃事业,搬迁后吃“低保”;要么重新创业。“在家什么都不干,等吃等喝,就好比等死一样,这不是我的性格。”周武生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发展项目锁定在办养猪场上。
“养猪投入大,风险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血本无归不说,一家人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妻子江书芳坚决不同意,要周武生吃“低保”,过清闲日子。
这对结婚15年的患难夫妻以前从未红过脸,但为此事江书芳与周武生争吵了三次,还动员亲朋好友上门劝说,要周武生放弃办养猪场的念头。
“眼睛瞎了,心不能瞎。我有手有脚,过去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为啥现在要像废人一样成为家人和国家的负担呢?”周武生坚定地说。
借钱办起养猪场2001年5月,周武生到石峰村租下4亩地。“他一个瞎子,成得了什么事,只是瞎折腾罢了。”听说一个瞎子要来办养猪场,村里不少人只等着看他失败的笑话。
周武生没有理会别人的说三道四。他到三牧集团请来了施工员,并按他的口授内容设计出了施工图。为了把猪场尽快建起来,他一天24小时不离开工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工程完工时,周武生本来就只有1.6米的个子看起来更瘦小了。
当看到养猪场的四幢房子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拔地而起后,村民们服气了,但他们哪里知道,由于预算不足,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周武生的全部积蓄15万元已经用尽。那时,他吃不下睡不着,八方求援,好不容易才借到12万元继续施工。
“连买仔猪的2万块钱都是找街道办事处书记陈红军借的。”周武生说。
汗水浇出幸福生活“前胛空、腰身长、屁股圆”,这是周武生用手识别仔猪的标准。眼睛看不见,但他会用心去感受。每天,周武生都要到猪圈扫猪粪、喂猪食,用手把一头头猪从头摸到尾。日积月累,光凭手摸,他就知道哪头猪长膘了,哪头猪饿瘦了,有没有生病,该配喂多少饲料。
养猪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疫病。在建猪场之初,周武生从区兽医站买回了10多本养猪专业书籍,当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有空,就读给他听,遇到不认识的字还要现查字典,仅一个章节就得读到大半夜。虽然眼睛瞎了,但他凭借良好的记忆,掌握了书中的重点。
最辛苦的是给猪打防疫针。江书芳说,起初,针一扎进猪身,猪就满圈乱蹿,丈夫被迫跟着猪打转,无数次地摔倒,爬起,又摔倒,甚至有次摔断了腿。但养伤一个月后,丈夫又拄着拐杖给猪配食、打针……终于,丈夫练就了打针绝技:双腿夹骑于猪身,右手持猪耳,左手扎针,又快又准。
如今,周武生成了养猪行家,不仅未让猪再生病,还学会了配制母猪、种猪、仔猪的各种饲料。去年,周武生的养猪场出栏肥猪450头,实现产值30多万元,预计今年出栏商品猪700头。周武生的养猪场还被万州区牧禾生物科技公司列为养猪示范基地。
凭着勤劳,短短几年时间,周武生一家不但还清了借款,而且还过上了幸福日子。“肯干,我不信还能饿死人”——周武生的口头禅,如今也被当地街道干部引用来动员其他移民创业。原村支书王子林说,讲周武生的故事,胜过做十遍思想工作。了解周武生的人都说,周武生的双眼虽然不见光明,可他的心中却很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