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科院在京召开座谈会,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由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主持。
白春礼指出,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发展是解决前进中一切问题的关键;体制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而中科院30年的历程是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集中写照。中科院受中央委托负责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工作、率先恢复了正常的科研秩序、率先恢复了学术委员会和科技人员技术职称晋升制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后改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动员和组织主要力量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提出了“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倡导了创新文化建设等。30年来,中科院始终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创新成果。30年来,中科院坚持破除旧思想、旧机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先后实施了拨款制度的改革、在全国率先建设开放实验室、探索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实行了研究所所长负责制、以“一院两种运行机制”创办了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联想集团、创立了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启动了跨世纪人才工程——“百人计划”、进行了研究所的分类定位、确立了全员合同聘用制等。
白春礼表示,回顾30年光辉历程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克服;要看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意义的原始性重大创新成果”方面,还有许多“成长中的烦恼”需要我们去解决;要看到在以科技创新支持科学发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还有许多热切的期盼需要我们去实现;要看到新形势下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需要我们去攻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领中科院各项工作。
白春礼还指出,面对困难,中科院必须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切实抓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并继续前瞻。在确定的战略重点和重要方向上,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实现重点跨越,进而带动重点领域整体跨越。在保证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协调和优化学科布局和区域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研究所对中科院整体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支撑中科院乃至我国持续发展的科技布局。
白春礼最后指出,中科院还必须大力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必须营造诚信合作、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海外智力的力度。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调整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已有计划中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构建人才公平竞争、协力创新的发展环境,形成人才有序流转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除此之外,中科院还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端正科学理念,倡导科学方法,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引导中科院广大科技人员牢固树立献身科学、求索真理、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价值理念,树立在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高尚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创新开拓、求真务实。加强科学传播工作,提升全社会对中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理解、参与、支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下面是座谈会代表的发言摘要。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院士 吴岳良:制定更加卓越的发展计划
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讲了两个“更加迫切”—— 一个是关于科学技术,另一个是科技支撑,这正是与中国科学院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中国科学院的优势所在。
今天上午,我刚参加了中科院党组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调查报告会,内容非常全面,会议不仅学习了胡锦涛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上作的报告,还谈到了30年来整个中科院的发展。中科院在报告中增加了一个“定向基础研究”,这个提法很好。此外,将其和前沿基础研究联系起来,就成为面向科技前沿、重大科学项目和重大科学问题驱动的前沿基础研究,一个是面向国家需求和重要科学目标驱动的定向基础研究,另外一个就是面向一些工程和应用基础研究。
另外,高技术研究也应该有3个方面:阶段性的高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产业高技术研究。能否将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其实,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例如,前沿基础研究就是与高技术研究、尖端高技术研究相联系的。此外,定向基础研究可以与面向国家需求和战略的高科技结合起来,特别是将一些战略性的、国外对我国进行封锁的高技术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基础研究结合起来。
知识创新工程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在过去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现在,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今后能在改革机制、创新发展方面再上一个台阶。面对今后10年、30年,甚至是50年的发展,是否可以制定更加卓越的发展计划。
中科院院士 蔡睿贤:政策对了发展得就好
我是1978年夏末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那时的经济状况和现在根本没法比,比如1978年以前,买肉都不方便。1978年年底我离开东北时,朋友们来送我说:“老蔡,你估计我们这辈子,工资能不能涨到100块?”那时,我们当中工资最高的也只有69块。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政策对的时候发展得好,政策不对的时候就历经磨难。我觉得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党的政策对了。近30年,我不敢评价我们的发展能打100分还是99分,老实说,肯定有个别不对的地方,但应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我们绝大部分的政策制定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前两天《科学时报》报道,我国的EI达到了最好水平,这在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此处,我也想引用江泽民同志的一句话——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真理,不与时俱进就不会有什么变化,没什么发展了。我们现在还必须前进,事实证明也正在前进,30年来,中科院的各项改革政策也正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玉鹏:在前进中探索适合的发展规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也是我们各个方面解放思想、全国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大发展的起点,对科学界而言,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是科学界改革开放的一个总起点。再小一点,我们的研究生招生也是从1978年开始的,所以对科学界来说,1978年也是一个起点。
这些年经济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有亲身感受。而1978年我正好要上高中,可以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向第三代领导集体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致敬,我觉得特别感动,也特别受启发——我们其实也应该向我们的老科学家们致敬。回顾一下,解放以前中国的科学几乎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老科学家,最典型的是在“两弹一星”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再一个是他们培养了一批人才,才有了今天新中国的科学局面。
再看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党中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觉得非常英明。对于西方的一些东西我们确实是学习了很多,但是也看到了它们的问题,像美国的次贷危机,包括美国的基金政策,现在看起来都有巨大的问题。具体到科学界,诸如美国的评价体系是不是完全好,都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党所确立的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方法是非常英明的,因为每个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往往是有所不同的,应该在发展中不断摸索,逐渐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规律,科学界也是如此。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顾行发:新时期更加需要国际视野
说起改革开放30年,有些数字很巧合:科学春天30年,我大学入学30年,中科院遥感所建所30年;三十而立,国家立起来了,科学立起来了。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经验都很多,主要有3点。
第一,30年间,我在外面待了近20年,在国内待了1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各行各业振兴了。30年前,我们是一个受欺凌的群体,出国有点像二等、三等公民,国内的生活水平也很低。现在从各个方面,我感觉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第二,民生改善了,这是最实惠的。当年我出国的时候,每月工资50多块钱,那时候想着能买辆自行车、买块表就知足了。但现在,我们的工薪族、科研人员、农户,各方面的水平都在提高。在国外时,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国内吃得好、各方面都好,但是住得不好,没有车、不能度假,这是当时衡量国外高水平生活的关键因素,现在倒过来了:我们不仅吃得好,而且住房条件、通讯手段、交通工具等各方面都已经超过了我们在国外的同行。
第三,振兴了科学。最初我们什么东西都要跟人家学,记得我第一次到法国地理院时,人家是把我们当成下等公民,有一个很小的程序、一个纸片或者小的程序弄出来以后,如果被我们看到了一点,人家就觉得我们学了他们的东西,马上就会给我们提出警告。现在我们的科技水平发达了,至少在我们这个行业,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从我国整个科技实力来讲都有了全面的提高。以前在航天方面,美国对我们进行严格的封锁,不和我们进行任何交流,认为我们在学他们的东西;在我们载人航天、“嫦娥”卫星上天以后,美国主动要求跟我们合作。
30年间,中科院的一些理念、思想都走在前面。2002年中科院提出了“两个面向、两个加强、一个攀登”,在这个办院方针的指导下、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中科院无论从科研成果、科研力量还是人才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的时期,中科院要做什么?我清楚地记得,院领导在我们所的讲话:“以人为本,先要以人民为本。”我领会以人为本有3个方面,首先就是要以人民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保护地球,这是我们科研活动最高的指导思想。其次,要为国家、为人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贡献,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负有这个责任。第三,结合我们基层科研院所领导的工作,要以科学家为本、以科学态度为本。
此外,现在各个行业部门迅速崛起、各个部门科研力量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中科院应当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学院,我们在有充分的力量在各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同时,还要将我们的视野投向国际,而且一定要有战略的眼光。目前,中科院正在做的2050年战略规划就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 肖立业:科技工作者应克服浮躁情绪
1978年,我还是四年级小学生兼放牛娃。那时在农村,我最大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楼上楼下能通电灯电话。那时也知道我们国家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也知道美国很强大。到1988年时,我成了一名大四学生,那时高温超导搞得非常热,我们国家在高温超导研究方面在国际上有比较高的地位,我就被高温超导所吸引,那一年正在紧锣密鼓地报考中科院的研究生。1998年,我博士后四年级,这一年我回国正好赶上中科院搞知识创新工程。当时感觉中科院无论是环境还是学科、队伍都显得很老化,但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无论是从环境、学科布局、人才队伍,还是创新能力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是大家所亲身感受的。如今,“嫦娥”卫星上了天,航天员也成功实现了出舱工作,我国计算机也实现了千万亿次的计算,这就是科学发展。
我们“60后”的一代感觉到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变化——可以说,在“文革”期间过的是中世纪的生活,现在我们享受到了非常现代的文明。30年间我们经历了国外发达国家几个世纪才经历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60后”,包括“50后”、“70后”都是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受益者。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也指出了科技现在在国际竞争中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了我国仍与世界先进国家科学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摆在我们这一代年轻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科研界存在一种不好的风气,这种风气正是由于科研变成一种谋生职业之后造成的。一些人在做科研时首先是满足于得到一些科研经费,立项前说大话,签任务书时把指标降得很低,最后交了账就完事,然后开始一个新的循环。第二个表现是满足于评职称,或者是获得奖励、荣誉,或是发一些文章追求高影响因子、高数量,到底有多少创新贡献却说不清楚。我们论文发表数量增长非常快,今年EI已经是世界第一了,SCI在世界排第三名,但要考虑一下我们到底有什么创新的贡献。第三个表现是满足于扩大影响,到处开开会、演讲一下,然后想办法挤进一些组织,扩大影响。
中科院的领导在一次报告中讲到,中科院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要做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忽视了实际的创新贡献,忽视了对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贡献,这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持续发展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 陈树堂:科研人员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最近学习了胡锦涛在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中科院领导发表的有关中科院改革创新的文章,我有3点体会。
一、30年来,科技人员的地位、责任有很大的提高,我们的观念也有很大的转变。总书记提到,科技工作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可以看出,科学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这些年,我们所科研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所里已经有了价值一千多万元的设备,也有了我们自己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30年,我感觉科技人员的地位、责任逐步提高。
二、30年来,中科院面向国家需求,面向世界前沿,改革创新,使科研工作更上了一个台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所的转制和整合,通过知识创新工程,提出了要建立创新体系的思想,这与国家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等一系列的东西是一致的。这一切均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这些都是中科院30年来的改革创新。
三、我感觉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不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后继需求,也为广大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科技人员更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今后党和国家的期望。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到了科技成果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应用,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大力量和效率,科技工作者要明确任务方向,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对科技发展给予了厚望,对科技人员给予了厚望。作为中科院科技工作者的一员,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留给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确实任重而道远。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张京芳:科研工作者应有主人翁责任感
我们所是从事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的,始建于1986年,研究所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搞政策管理研究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能起到思想库的作用,能影响到高层的决策。我们的科研经费从十几万变成了几千万元,当然,科研的发展不能简单用经费来衡量,但是这确实反映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到企业,对科学决策的重视。这为科研工作开拓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反映出领导人对发展、对决策的科学性的重视。因此,我们研究所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我国科学决策、民主化决策进程发展的一个缩影。
研讨中,我所研究人员提出,要作为影响决策的人,一定要本身具有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我们做出来的研究工作一定要对国家负责任、要为人民负责任,我们的研究一定要为促进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胡锦涛在今天的讲话中还指出,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且要求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要借鉴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但是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我们一定要在自主创新方面下大力气。这使科研人员有了更加明确、更重的社会责任,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机遇。
九三学社中科院委员会主委、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 张钟宁:立法进程体现了对科技的重视
今天上午学习了胡锦涛的讲话,我觉得很振奋,总书记讲话既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又展望了建国100年的前景。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和加快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82年,国家颁布了第四部宪法,在总纲第20条里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我觉得这是我国在根本大法中第一次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求。
在这以后,我国又陆续颁布了若干个涉及到科技方面的法律,其中,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93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此后,又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法律,如《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森林法》、《草原法》和《节约能源法》等,都有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文。这些法律的颁布,规范了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和行政管理在内的全社会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科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作出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基础。这些法律条款里融汇了改革开放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等这些基本指导思想,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印象尤为深刻。
民盟中科院委员会主委、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 种明:我是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者之一
我本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者之一:我是1978年进入大学学习的,正赶上“科学的春天”。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和学者都比较兴奋,大家都在享受尊重、享受宽松的学术环境。我们的每一项成绩都和改革开放的浪潮分不开,并一步一步继续前行。
尽管3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很多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起来,仍有差距——特别在关键技术的自给率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上还有不足。我个人的体会是,尽管我们能够做到国内最好的水平,但是还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在工程化方面,要做更多的事情,达到世界最好水平。对于中科院,我们还要加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理顺科学研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这使促成科研成果服务国民经济的过程更为顺利。不过中科院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失时机地调整办院方针、进行改革创新,最近中科院所做的一个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报告,对中科院甚至科技界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总结得特别实在,这也是中科院在根据国家的发展不失时机调整办院方针的举措。
再者,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也深深感受到国家政治文明的进步,在刚加入民盟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能有这么多参与国事的机会。同时,我感觉中科院的科研氛围也相当和谐,从院领导到所领导都非常得和谐,而且给了科研人员很多关怀和帮助。
中科院化学所博士研究生 刘毓海:“80后” 民族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名“80后”的学生,对于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有着切身感受。
从“硬件”方面来说,伙食条件、住宿条件包括研究生的待遇都是一直在改善。10年以前,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很少,很多同学甚至上大学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当时我们的学习手段主要是书本,最多老师上课时用幻灯片;而现在,学生普遍拥有了个人电脑甚至是笔记本电脑,而老师授课也普遍采用了幻灯放映课件。
学习条件在“软件”上也有很大进步。我大学的专业是化学,学习中如果要去图书馆查一些文献,就要先查看纸质的索引,比较麻烦;而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中科院的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查阅数据很方便,也不必去图书馆一本一本找书了。此外,现在我们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会议很多,我们的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的联系比以往更多了,现在我们研究所几乎每周都有国外的专家学者来举行讲座。
今天上午总书记讲话的结尾提到:我们不仅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也要为全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作为中科院的青年学生,我感到了光荣和责任。
(科学时报记者祝魏玮、张巧玲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