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冲击下,诸多行业都难置身事外,而经历了数年“牛市”的能源业所受冲击尤甚。
作为经济重要支撑的煤炭业应怎样应对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危机袭来,供给着山东一次能源消费78%以上的煤炭行业,应以何种战略举措来保障山东的能源安全?
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卜昌森明确表示,不仅要采取限产保价等措施来削弱危机影响,更要从一个省发展的大战略来进一步谋划煤炭业蓝图,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一个行业,更关系到山东整体经济运行的能源保障。
“跳水”,其实是理性回归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涨落周期来看,一些骨干项目投产之日,可能就是市场好转之时。所以,像这种骨干优势项目,目前必须确保建设进度。
经济导报:金融危机不期而至。自8月中旬开始,煤价“高台跳水”,煤炭市场形势急转直下。有人预测,此次危机对煤炭行业最严重的影响可能出现在明年一季度,因为届时冬季采暖用煤的高峰已过,而其他新增用煤需求尚难及时显现,那时会遭遇真正的严冬。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此轮煤价剧烈调整?其实,往往越是一片唱跌之声,越要保持冷静,煤炭业走势就真的令人如此悲观吗?
卜昌森:关键是如何看待当前的煤价“跳水”。我认为,这既是“缩水”,也是一种理性回归。
为何这样说呢?价格监测显示,国内煤炭价格今年前七个月涨幅甚至超过过去七年,的确有些畸高。而现在煤价回落,实际是对此前非理性上涨的恢复性下跌。
从煤种看,精煤、焦煤等好煤种,由于受钢铁业不景气影响,煤价下降最快。我们分析一下,钢铁业消耗完库存及压港的高价铁矿石要到明年3月底。这是什么概念?只有钢铁业趋向景气,冶炼精煤的价格才能上去。此时,还要看钢价等先行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尽管煤价下滑,11月全省综合煤价仍比年初高70多元/吨,与成本相比,尚有盈利空间。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山东煤炭企业要坚持“56个字”———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控制产量,确保安全;稳价保市,绝不赊欠;以销定产,调整采场;保证质量,优化结构;主动出击,开拓市场;增收节支,降低成本。总体是让大家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危机。
信心比金子还重要,这决非虚言。信心决定了你下一步的思路和举措。现在从中央到各省都在扩内需、保增长。要增长,就要有“粮食”,工业的“粮食”就是煤炭等能源,所以总体来看,煤价尽管大幅回落,但我们应认识到,这是过去非理性上涨后的理性调整。
我注意到,不少企业仍觉心慌,慌在哪儿?慌在难以预测市场何时见底。
在我个人看来,煤炭市场在明年一季度末有望开始走稳。这种判断源于多方面的信息。国家为扩大内需而投资了大批项目,主要集中在修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等,受其直接拉动的是钢材和水泥。最近钢价已经止住下滑趋势,并有所抬头。
钢价抬头,这是个重要信号。因为通常而言,下游行业走势与煤炭业有2-3个月的滞后期,由此来看,煤价一个季度后有望走稳。所以,在充分认识严峻形势的同时,也不能过于悲观,必须树立信心。
经济导报:记得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煤炭业受到巨大冲击,不少企业深陷困境,随后煤炭产业经历了战略性大重组、大整合、大调整。有个说法很好———“危中寻机”,此次金融海啸会否进一步推动山东乃至全国煤炭行业加快重组整合,构建产业新秩序,从而提升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卜昌森:危机来了,抱怨、畏惧都于事无补,关键是想办法主动应对。现在,应做好战略性资源扩充和项目建设,这既是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又是市场回暖时获取利润的基础。
我了解到,当前煤炭企业主要有3种心态:一种是捂紧钱袋“猫冬”,不考虑长远发展,先熬过去再说。这种做法看似稳妥,但很消极。
另一种是对环境的严酷性认识不足,贸然借机大发展,现在看若处理不好,风险太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些企业现在就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两年尽管煤炭市场情况好,企业也有些钱,但不少企业上了一批大项目,正处于大发展大投入时期,资金相当紧张。我们统计了一下,山东煤炭行业目前在建项目总投资974.2亿元,一旦资金链吃紧,就会面临大问题啊!所以目前走大投入大发展这条路子风险太大。
第三种是站稳脚跟,看准机遇谋发展。山东煤炭企业应该走这条路子,看不准不能动手,看准了就不能放手。
比如,临矿集团和新矿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600295,股吧)上海庙矿区的建设不但不能受影响,还要进一步提速。鄂尔多斯距离济南只有1300公里,目前探明储量有140亿吨,将来会有200亿吨的储量,如果不抓住当前时机加快开发建设,就会丢失这块宝贵的资源。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市场就是这样起起落落。当前煤炭过剩,一段时间后又将俏销,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从涨落周期来看,一些骨干项目投产之日,可能就是市场好转之时,那时候煤价会再度上涨。所以,像这种骨干优势项目,目前必须确保建设进度,这是不容迟疑的大事。
经济导报:“危中寻机”就是如此。在危机中保持冷静,提前打下伏笔,才能为新一轮大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为山东的能源安全提供资源保障。
卜昌森:保障的同时也蕴含机遇。现在钢材、水泥市场低迷,价格正在谷底,建设成本相对要低得多,此时加快发展骨干项目,既能够扩大内需,又能以较低成本建设。
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危机中的机遇还有很多,就看你如何把握。像兖矿集团通过收购资不抵债的资源型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最近他们又在谈判,准备再收购一个国外煤矿。我们要在供给市场相对宽松的时候寻求接续资源,要知道,如果资源接续不上,山东煤炭业今后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山东的能源保障也无从谈起,这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支撑,从省内开发到省外接续
整合省属煤炭企业在省外取得的探矿权,集中优势搞几个大的能源保障基地,形成对山东的能源支撑,这是当务之急,是一个省的大战略。
经济导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山东是产煤大省、用煤大省,却不是煤炭资源大省。山东煤炭资源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2.2%,有效开采仅能维持20多年。一方面,山东煤炭稳产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尤其是对煤炭的需求迅速提升,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我们应怎样看待山东的能源安全形势?当前和将来应采取何种对策呢?
卜昌森:能源安全的确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山东的能源支撑靠本省远远解决不了,对外依存度会越来越高,必须放到全国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来解决。从省情来说,建立能源支撑正当其时。
现在的制约因素是,煤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全省可采储量81亿吨。这81亿吨,若去掉村庄压煤等,只有40亿吨的经济可采储量,我们一年开采1.5亿吨,还能开采多长时间一算便知。
虽然储量不足,但山东是用煤大省。去年耗煤2.4亿吨,根据预测,到2010年,山东年消耗煤炭将达3.1亿吨,到2020年,将达4.7亿多吨。而我们省内的煤炭产量却难进一步提高。
这背后,山东的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立能源支撑也愈发紧迫。我认为,要想寻求支撑,必须发力省外煤炭接续。
发力省外接续,也进行了诸多探索。山东目前在全国10个省份占有了可观的煤炭资源,设计年产能超亿吨,目前已建成16对矿井,设计能力约1500万吨。
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山东煤炭企业省外开发建设的方式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有时甚至一个矿区来了几家山东公司,自相竞争,难以形成统一对外的整体合力;再者是省属煤炭企业省外开发建设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多数项目较分散,没能实现对一个矿区的整体开发。
所以我认为,解决好山东的省外能源接续问题,必须先在内部实现统一,把山东对外开发的力量整合起来,在“大开发”上作文章。
何谓“大开发”?在运距较远的云南、青海、新疆及煤炭供应紧张的贵州、安徽等地开办的煤矿,所产煤炭难以运回省内使用,主要以支持当地的能源供给为主;在运距2000公里以内、办矿规模较大、资源保障程度较高、煤炭供给相对宽松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开办的煤矿,所产煤炭可以由煤转化为电输送山东,也可以运回部分煤炭补充山东省内煤炭供应。例如,内蒙古上海庙矿区就可能建成山东省外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
“整合”二字意蕴丰富。不管省内哪家企业在开发,都应统一成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煤炭开发总公司。
因此,整合省属煤炭企业在省外取得的探矿权,集中优势搞几个大的能源保障基地,形成对山东的能源支撑,这是当务之急,是一个省的大战略,同样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现在比较成熟的有鄂尔多斯上海庙矿区、还有陕西榆林矿区,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啊。
我们的区位优势在这儿,并且供需缺口并不太大,只要有省外支撑,关键时刻就能保障供应,扭转被动局面。
建立储备“蓄水池”
山东煤炭大集团的组建在全国相对滞后。这次金融海啸,既给我们带来冲击,更使我们痛定思痛,思考如何做强。
经济导报:仅有省外支撑还不够,还必须有省内能源储备。今年以来,由于煤炭供应紧张,建立煤炭储备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们了解到,山东在这方面也有大规划、大动作,开建煤炭储备配送基地是否是构建山东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呢?
卜昌森:省外支撑与省内储备,这是我们能源保障体系的两大支撑。这几年我们尽管走向市场,尽管煤与非煤并重发展了,以煤为支撑点,拉长了产业链,但仍未真正跳出煤炭这个小圈子,所以现在一旦煤炭市场出问题,大量以煤为起点的化工企业和下游产品就会受到影响。
怎么办?
我想应该通过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储备配送基地实现山东煤和外省煤的有效供给,这非常重要。
煤炭储备配送基地是什么概念呢?正常情况下,一个储运基地相当于一个巨型蓄水池,我们将山东自产煤与通过铁路及海运过来的外省煤存放在此,用煤淡季时,在“蓄水池”里储存煤炭,在煤炭紧缺时,尤其是冬季有雪,交通不便时,这些能辐射到周边200公里范围的大型配送网点,可以构建一个综合煤、路、港、电,贯通上下游的大配送体系。
第一个较为成熟的试点在龙口。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将形成近期年销售煤炭1000多万吨,远期目标5000万吨的规模。基地可保障胶东半岛50%以上的用煤量,成为构筑山东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龙口基地解决的是青烟威以及潍坊东部地区的煤炭供应问题。此外,我们正准备在山东西北部的德州,南部的菏泽、日照以及中部的莱芜等建立大的煤炭配送网络。
从全省大局看,这是能源支撑;对上下游而言,是战略同盟;对于参与配送系统的市场主体而言,通过物流配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又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经济导报:在建立能源保障体系的同时,煤炭大集团战略亦为公众瞩目。我们会否参照组建山东钢铁集团的思路,组建山东煤炭集团?如果重组,会为山东煤炭产业带来什么?
卜昌森:无论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来分析,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大集团建设是煤炭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是体制机制问题导致中国能源产业今天仍未能有效整合。
山东煤炭大集团的组建在全国相对滞后。全国大型能源集团的整合速度非常快,尤其是我们周边的河北、河南两省更是如此。
所以这次金融海啸,既给我们带来冲击,更使我们痛定思痛,思考如何做强。
我认为,大集团整合势在必行。整合后,能实现区域间行业的有效聚集。比如,届时从投资地域来说,可以成立陕西公司、内蒙古公司,或在大集团下面成立子公司,由他们把陕西、内蒙古、贵州等地的开发整合起来,实现统一有序的对外开发。
记者手记 把握危机下的能源机遇
将煤炭能源支撑,作为一个省发展的大战略来筹划,已成山东有识之士的共识。
坐在记者面前的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卜昌森是位学者型官员,与这位有着研究员头衔的行业管理者交流,从他的言语中能时时体会到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情怀。
交谈中,卜昌森向记者反复提及“资源小省”的概念。煤炭是一种日益紧缺的资源,作为煤炭资源小省,山东必须抓紧“走出去”到省外乃至国外寻求煤炭接续,也必须在省内建立煤炭储备机制。
这背后是对山东能源保障体系进行的深深思索。
不仅仅是思索。金融危机也提供了逆势而动抢占资源的机遇。接受记者采访前,省煤炭局刚刚牵头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就上海庙矿区签署了合作协议。
1300公里(矿区与山东距离)、140亿吨(已探明储量)、600万千瓦(煤电基地装机容量),卜昌森谈起这些数据如数家珍,欣慰写在脸上,那神情分明是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因为这意味着大批能源将滚滚东来,驱动山东经济引擎。
也许过不了多久,煤炭资源将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中“下一个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