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国土资源管理每前进一步,都有可能是创新。所以我们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上,代表们的经验交流,理念碰撞,思路交汇,在这样的一个判断上得到了统一。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走过2008年这个不寻常的年头,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的代表们在感慨之际发现,新的一年对国土资源管理来说,不是松了一口气,而是任务更为艰巨。
形势的严峻表现在: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土资源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地产市场竞争强度减弱。国有土地供应总量显著下降。土地价格增速放缓,财政依赖土地出让状况可能出现变化;矿产市场低迷。矿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部分有色金属矿产品价格跌幅达到60%。矿业公司利润大幅下降。一批矿山减产裁员、甚至停产倒闭。矿产勘查预算趋向紧缩。
挑战的严峻表现在:土地管理面临“两碰头、一忧虑”的考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规范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中央和地方新增投资力度大、范围广、建设时间集中,土地需求上升。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可能反弹,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形成冲击。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违规违法用地行为,依据15号令问责的风险将加大。矿产资源管理受“一紧一松、震荡调整”影响,面临新挑战:矿业企业经营困难,破坏资源的行为可能上升,矿产综合利用压力加大。矿产资源税费款调整空间压缩,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困难。地质找矿难度加大,地勘队伍发展面临新挑战。
面对考验,绝大多数代表们表现出了积极的心态。“危”中有“机”、转“危”为“机”,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信心,源自对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判断。“今时不同以往。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见底。今年的工作会处在变化之中,什么时候见底?如何反弹?我们还在观察。应变、调整是2009年的工作特点。”新任部耕保司司长朱留华说,“但不论形势怎样,任何时候都要有解放的思想和改革的勇气。艰难时世,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信心,源自经验的积累和成功的激励。“随着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构建,特别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呈现出三大特点。”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李玉华说,“一是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国家大政方针面前,国土资源部能够主动落实中央的部署决策,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于基层。二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过去工作思路局限性很大,现在大家开始想大事、谋全局。三是从感性到理性转变。过去大家习惯于就事论事,现在大家开始审视国土资源工作的深层次、实质性问题,不再光看表象,而是向理性的自由王国飞跃。共同责任机制的创建,就是明证。”
信心,更源自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改革和发展机遇的眼光。“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地勘部门做什么?”福建省地勘局局长邵旭侃侃而谈,“福建省地勘局把思路调整过来,提出了‘突出主义’、‘回归主义’、‘做强主义’。突出主义就是以地质找矿为主,回归主义就是指加归到计划内,为国家找矿,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找矿,而不是给私人打工。做强主义,就是在突出主义、回归主义的基础上,在地质理论等方面做强,真正做到成矿带找矿的重大突破。今年我们很有信心。”
短期内土地需求的集中释放,对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的形成和土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具有推动作用;矿业的低迷,对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资源开发整合,将是良机……看准了这些危机中蕴藏的机遇,代表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转“危”为“机”的“金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政策调整是我们的机遇
“抓住机遇、狠抓落实”,被代表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各种问题,各种设想,一一反映到会上:土地资源用途管制的核心问题,在于用途利益差,“种粮不如种草,种草不如种房”,光行政手段说“不”不行,要着力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来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东北地区施工期短,对通过预审、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是否可以允许提前开工?不光局限于国家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项目,地方的其他项目能否也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中央跟着沿海跑,其他地方用不了”,今后的土地和矿产政策,在支持沿海提前进入现代化以外,也应为中西部多多考虑,可以实施差别化的地区性政策;土地本身是资产,是资本,也是资源。管理思路可以比照企业的运营,做好三张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最终达成用地和保护的平衡,实现“双保”目标;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从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从平均化管理变为差别化管理,下一步还要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思路打开,海阔天空。前进的道路上,机遇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这是代表们的共同判断。曾担任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局长的领导的侯海生的话很有代表性:
“前些年在基层,听到最多的是,大家觉得对‘怎么管’,要求很严、办法很多。而对具体‘怎么做’,特别是在严管的背景下,相对讲办法少、作用小。这两年,部党组带头疏导结合,贯彻国家大政方针,忧国家之忧,急地方所急,千方百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给基层做出了榜样。徐部长工作报告中,涉及到具体工作有百项之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主题词都包括了很多具体工作,也都体现出五个方面的突出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政策调整是机遇,但调整不是盲动、乱闯。面对非常时期的诸多变数,代表们深入思索,积极建言。大家对徐部长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转“危”为“机”必须处理好三个突出关系,即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的关系,开拓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解决能力水平同当前繁重任务不适应的问题,表示认同。
“能力水平和工作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是我们基层感觉最强烈的。”湖北省地勘局局长谢连平说,“实际工作中很多矛盾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我们能力不足,履行职责不到位。首先要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把本岗位职能履行好,这也是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这三个问题抓得很准,确实是基层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说,时下,一些地方打着改革创新的名义做一些事情,我看对经济发展很不利。比如小产权房、城中村土地的流转等,没有考虑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没有看到土地价格的真正构成。土地价格的生成有三大要素:土地本身、基础设施投入、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是国家投入长期形成的商业氛围下的产物,现在还不明朗。创新政策一定要合情、合理。
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求解
回顾走过的历程,代表们深感不足和差距。面对变化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审视自身,代表们承认,徐部长在工作报告中点出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三大突出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还有差距,对形势的变化缺乏敏感性和判断力,安于现状,责任感、紧迫感不够强;解放思想尚未通过制度创新完全落地;作风建设还有待加强,行政执行力还亟待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在大家身上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
剖析这些问题,代表们意识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拿出“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的勇气,不改变“安于现状、畏首畏尾、视野狭窄”的状况,科学发展观就难以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完全落地,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落空。
出路在哪里?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求解,在改革创新的努力中求解。讨论中,不少代表引用了徐绍史部长常说的一句话“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前进一步都可能是创新”。大家纷纷表示,在各种难题的催逼下,“老一套”不能再“敝帚自珍”了,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审视自身思想和工作,围绕工作职能、方式、流程和手段,不断挖掘改进和创新的空间。一定要着力提高实践能力,要带着问题、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的雏形,到实践中求解,不断总结实践、探索实践、推动实践。
围绕改革创新的话题,代表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老办法有很多现在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但为什么一直苦于缺乏破解之道?实际上是因为缺乏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国土资源部鼓励地方搞试点,鼓励国土资源工作者大胆创新。创新就会有波折、有失败,但我们建立了好的机制,即使失败了,或者有些差错,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
“部里管宏观,地方管微观。操作层面,部里最好不要规定得太细,定个大原则,让各地放开手脚去探索、实施,才更有利于改革创新。”
“要关注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展调研,总结经验,进行评估,将好的做法上升到全国层面。”
“得好好总结各地探索性的做法。”
“能不能加快试点的进度?”
“创新找矿体制和机制,首先要解决依靠什么力量的问题。”
……
从代表们踊跃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改革创新的行动,正在给国土资源管理带来日益深刻、广泛的变化。
“广东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其中有很多需要探索、改革和创新的东西。2008年我们根据不同情况探索了有关综合试验区的改革,成效显著。2009年,我们还要再接再厉,争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招玉芳说。
小组讨论会上,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在介绍2009年工作打算时,一口气说了五六项改革的打算:继续推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力度,加快建设用地预审改革,大力推进管理方式改革…… “不改不行。就是要以改革的勇气面对困难,以改革的思维谋划未来,以改革的办法化解矛盾。”这番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处处有转机,处处可变通。尽管每一步都有压力,但发展之势,势不可挡。改革创新正当时,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呈现出的发展前景鼓舞人心。(本报记者 张 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