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月3日报道 一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热潮近年来在云岭大地奔腾激荡。这场林改,深刻改变了基层农村的生产关系和利益格局,唤起了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巨大热情。而美丽的彩云之南在林改春潮的涌动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更足了,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社会基础也更加坚实了。
春潮先声——“一定要改,要快改”
2005年4月22日,这是一个在云南林改乃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第8期《农村要情》摆放到了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案头,简报登载的《福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调查》引起了白恩培的深刻共鸣。
云南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全省林地面积达3.64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34%,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49.91%,林木蓄积量15.4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8,居全国第三位;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物种和竹类资源居全国第一位。然而,云南林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和资源优势,却没有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突出。多年来,各级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建设生态、管好森林,却较少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积极性,以促使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齐飞。
“林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白恩培到云南工作,调研的第一站便是林业厅。他说,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林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把林业尽快培育成全省的一个大产业。同时,他还提出,要明晰产权制度,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加快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看着福建省的林改已经趟出路子,白恩培意识到,要调动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就必须优先考虑农民的经济利益,必须转换思路,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在简报的天头空白处,白恩培毅然挥笔批示:“福建的经验很好,值得我省学习。用传统的办法管理林业不行了,一定要改,要快改。”
省委书记急迫的心情和坚定的信念,发出了云南省解放思想、掀起林改大潮的先声。
风生水起——云南林改扬帆起航
继白恩培批示后,时任省委副书记王学仁、副省长孔垂柱等领导相继提出要求,云南林改的前奏吹响了,调研、宣传、试点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由于林改涉及面广,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也开始纷至沓来,许多人包括不少领导干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忧虑。甚至有一位省级退休老领导情真意切地写信嘱咐,希望牢记1980年“三定两山”时将山林分一片砍一片、到处光山秃岭的惨痛教训,不要因林改造成新一轮乱砍滥伐。
面对种种怀疑、担心、劝阻,一些原先赞成、支持林改的部门沉默了,原来力主迅速推进林改的人员也犹豫了。
2006年5月初,刚从三峡工程指挥部挂职结束的省林业厅党组书记、时任厅长白成亮和副厅长王德祥,又组织了由9个林改试点县的县长、林业局长及其所在州市林业局长等35人考察团,赴福建、江西进行林改考察。12天考察,他们分别与所到林业局、村民委员会、林场、企业等举行了11场座谈会,与300多名农民群众、造林大户、企业法人、职工等交谈,翻阅了大量林改文件、材料和原始资料。考察团深切地感受到了林改这场伟大革命的磅礴力量,大家深为农民群众的林改豪情所感染,打消了疑虑顾虑,对深化云南林改更加充满信心。回来后,白成亮将调研报告直接上报白恩培,旗帜鲜明地提出“林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白恩培当即批示,近期召开一个林改座谈会。
虽然从提出要明晰产权制度、改革林业体制,到统一思想推行林改,云南省整整花了3年时间,但坚冰终被打破,春潮已然在望。
全省林改座谈会召开之后,云南林改工作迅速扬帆起航。由此,一幕以农民群众为主角的活剧,在云岭大地的千山万水之间正式开场。
不留空白——林改要对历史负责
云南林改的大幕一拉开,就出现了又快又稳发展的喜人态势。全省9个试点县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后,2007年4月,全省林改工作会议召开,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发表重要讲话,副省长孔垂柱主持会议。会后,各级部门纷纷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调集林改资金,抽调技术人员,开展林改宣传。林改以强大的声势迅速在全省轰轰烈烈推开。为不断推进林改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又先后两次召开全省林改工作会议,保持高位推动、强力推进的林改态势。
云南林改成果也立竿见影。争地争苗植树造林的多了,农民应分到的现金兑现了,外地的涉林企业不断引入,大量的林权纠纷得到调解,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仅靠核桃、野生菌等林地产出就获得丰厚的收入;各地不仅没有出现乱砍滥伐现象,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为了守望家园、造福子孙,反而集体决定划出更多的公益林区……
云南林改引起了中央和国家林业局的高度关注。2007年1月和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两次到云南考察,对云南省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2007年9月,国家林业局在云南普洱市召开林改座谈会,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亲自主持。一时间,云南林改经验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参观取经者络绎不绝。
随着云南林改的全面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最突出的就是林改范围问题。原先确定的林改范围,仅是集体商品林,而集体公益林不在改革范围。此外,对天保区、公益林区和自然保护区“三区”也有相应的限定。这种当初出于确保稳定、减少林改风险的考虑,现在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
新的问题浮出来后,省委、省政府决定,让农民群众说话,到基层林区找答案。
最终,调研论证显示——思想要解放再解放,林改要深化再深化。为了最大多数林农群众的利益,不能怕担风险,不能留“空白区”,不能把问题丢给后人。
2007年11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力度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把改革范围由原定的集体商品林,扩大为全部集体林,并对“三区”问题给出了明确的“说法”,一年的实践证明,不仅没有引起“三区”的混乱,反而使全省林改快车风驰向前。
为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普洱市农民群众还自发编写了“我为林改唱首歌”,传唱全省。
山林绝响——林改铺就绿色天路
2008年11月20日晚,从云南滇池岸边的民族村传来喜讯,正在这里上演的云南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放歌彩云南》现场宣布,云南林改入选“改革开放30年十大风云事件”。
“十大风云事件”的评选是由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全省各地群众投票评选出来的。云南林改的入选,是全省群众真心实意拥戴林改的表现,是人民群众馈赠给林改的金色桂冠。
《国际歌》中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让思想冲破牢笼”。云南林改的伟大实践,正是在不断冲破思想牢笼、不断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取得了新的成就。
2008年2月15日,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林改办联合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和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文件的通知》。
3月18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云南省林业厅联发《关于农户林权抵押小额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的通知》。
9月7日,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全省山区综合开发现场会上宣布,从明年起对6000万亩地方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补偿。先从每亩5元起步,以后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9月,省政协副主席、省林业厅党组书记白成亮在全省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会议上宣布,原定地方公益林中生态功能不明显的,特别是贷款营造的人工林可适当调整为商品林;原定商品林中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状况脆弱的林地,也可调整为地方公益林。
云南林改,正在铺就彩云之南森林增长、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社会和谐的绿色天路。(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陈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