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2008年广东出口水泥95.3万吨,价值401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别下降16.7%和0.7%;出口平均价格为42.2美元/吨,增长19.2%。主要特点如下:
一、绝大部分为一般贸易出口。2008年广东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水泥95.2万吨,下降16.6%,占同期广东水泥出口总量的99.9%。
二、对主要出口市场港澳地区降势明显,对非洲、拉美地区出口倍增。2008年广东对香港出口水泥47.8万吨,下降6.1%;对澳门出口25.1万吨,下降53.4%,对港澳出口量占同期出口总量76.5%。此外,对非洲出口13.7万吨,增长5.5倍;对拉丁美洲出口5.5万吨,增长1.1倍。
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7成。2008年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水泥66.9万吨,下降14.4%,占同期广东出口水泥总量70.2%;私人企业出口水泥20.9万吨,下降18.8%。
四、硅酸盐水泥和水泥熟料为出口主要品种。2008年广东出口硅酸盐水泥76.4万吨,下降5.8%;出口水泥熟料18.8万吨,下降43.1%。二者合计占同期广东水泥出口总量的99.8%。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指导性政策,受国家提高行业投资门槛,严格控制新建水泥项目,并加紧淘汰落后产能、取消水泥出口退税等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水泥出口得到有效抑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主要发达国家对水泥等基础建材的需求下降,也压缩了水泥出口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由于煤电价格上扬,水泥生产成本明显提高,出口的成本优势受到部分削弱,水泥出口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灾后重建将对水泥产生巨大需求,两年内四川地区将出现每年4000[1]万吨左右的供应缺口。巨大的供应缺口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水泥行业,截止8月底,四川全省在建项目和已经获批的水泥项目有近80个,共计年产能超过9000万吨[2] 。虽然灾区水泥产能的快速增长,短期看可以缓解灾区水泥供应紧张的局面,但是从长期来看,当灾区水泥需求高峰结束,四川水泥业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为此建议:合理规划水泥生产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严防以灾后重建为由盲目扩大产能而造成新的过剩;同时,密切关注地震灾区水泥供求和价格变化,及时采取价格干预措施,保证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