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商家混淆消费券和促销券概念打击市民信心 不少市民称,消费券还是少数人的游戏
最近,“消费券”概念被炒得极热,但概念背后的实质却有些变味。实践中,年初成都、杭州发放的政府购物消费券很好地拉动了内需,可是此后层出不穷的旅游消费券,甚至是买药消费券、购房消费券让人疑问连连:现在的消费券就是以前的商家促销打折券吗?
这并不是单纯的猜测。东方民意·东方早报民调数据库的调查显示,1008名接受调查的上海市民中,近37.40%的人认为,目前的消费券已经成为“促销的策略”或者“炒作的噱头”。同时,上海现有消费券的覆盖面也极为狭小,有88.23%的市民从未使用过任何形式的消费券。
消费券变味之路
2009年年初,台湾为了拉动岛内消费,对2320万各类常驻居民每人发放3600元新台币(约合738元人民币)的消费券,资金来自政府预算。此后,成都、杭州也由政府出资,进行了受惠面极其广的消费券发放活动。各地消费券热潮就此兴起。
上海在进入3月后,被卷入这场消费券热潮中。3月1日,杭州政府来上海向上海市民发放13.5万份总面值900万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此后,杭州临安区、湖州市安吉县,绍兴市等也在上海发放起消费券。
其实,此时各类创意十足的消费券方兴未艾。上海交家电商业行业协会和上海燃气行业协会共同在国美、永乐家电卖场中发放“燃气消费券”,买燃气热水器和燃气灶具可以凭此抵扣。
此外,搜房网和部分开发商联合,推出了5000元至20000元价格不等的“购房消费券”。而老百姓大药房将在上海的9家药店发放“买药消费券”,买100元药品,可以抵扣10元。“现在什么都是消费券,现在的消费券没什么意思。”接受早报调查时,一位男士这样评价。
少数人的游戏
实际上,表面看起来风风光光的消费券,在上海依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多数人从未使用过它。根据调查,有多达88.23%的上海市民从未使用过任何形式的消费券。本次调查以网络邀请和电话防伪的方式进行,有1008位上海市民(其中423位数据库成员)受邀参与,其中18至34岁市民占48.95%,25至59岁占38.94%,60岁及以上占12.10%。
经过这一阵消费券热潮的洗礼,有88.98%的上海市民知道“消费券”概念,但是在知晓的人中,只有11.77%的人使用过各类消费券。即使把范围扩大到受调查者的亲友,也只有15.95%的人说知道身边有亲友用过消费券。
各类搭顺风车的商家消费券也打击了市民信心。虽然有60.07%的人相信消费券可以拉动内需,但是也有23.76%的受访市民认为,消费券只是“促销的策略”,还有13.64%的人说消费券是“炒作的噱头”
“消费券必须要消费,但消费的自由度(应该)是老百姓个人可以选择的。但我们现在很多消费券不能选择,是商家决定的,是要你买足多少钱,才能享受这个消费券。”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解释说,正是商家对消费券和促销券等不加区分,导致部分人留下了“消费券=促销券”的印象。
实惠才是关键
对消费者来说,促销是不重要的,实惠才最重要,他们最希望的还是政府出资的类似现金的“直用型”消费券。东方民意的调查显示,有29.59%的上海市民“完全赞成”政府出资向市民发放消费券,加上54.24%“有条件支持”的市民,事实上有超过八成的上海市民支持政府发放消费券。
最需要什么类型消费券?前五位分别是“餐饮娱乐场所消费券”(66.12%),“交通消费券”(62.16%),“家电或者数码产品消费券”(50.39%)、“通讯消费券”(49.39%)、“服饰、卖场消费券”(48.95%),多数都是必需
开支。各地政府热度最高的“旅游消费券”只排到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