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文章页
采购团:得体的进攻

类别:金融时间: 2009-03-24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宋铁军

标签:投标贸易 商务谈判

2月24日,为落实温家宝总理访欧“信心之旅”的成果,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率领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访问欧洲四国,签下130亿美元的大单。

中国官方宣示:采购团“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积极信号,展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的姿态。”欧洲卖家则以红地毯相迎,并以赞美之辞,称中国的采购“对帮助世界经济恢复至关重要”。

但许多分析家却不满足这样简单定性。美国的中国问题分析家戴米恩·马的话就意味深长,他称之为“聪明的外交举动”。

采购团2月24日出发前,有两件大事引人注目。

在出发前的12天,2月12日,中国铝业公司公告,与力拓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公司在力拓集团整体持股比例将由目前的9.3%增至约18%。这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又一重大举动。

在出发前的4天,2月20日,刚刚履新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中国。这位“微笑的倾听者”临行前留下一句重要的话。“我确实相信,中国政府和央行正在做一个聪明的决定——继续投资美国国债。”

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被全世界注目,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中国有“世界上最深的钱袋子”。中国承担着被要求做“救世主”的压力,中国同时有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动力,两种力量互相碰撞互相制约。

金融危机不仅降低了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收益,而且放大了美国潜在的债务危机和美元危机风险。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建议,为避免风险,有必要通过扩大进口、扩大海外投资等方式尽快消耗一部分美元,而利用经济危机产生的机遇,在海外市场,特别是资源市场出手是极佳的选择。因为,在现阶段储存原材料的风险比持有外汇或美国国债的风险要低得多。

但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出于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原因,大规模海外扩张和减持美国国债,都是不现实的。中国面临的境地是,既要化解国际压力,同时保持抓住机遇的动力。无论出于国际压力,还是自身发展动力,中国都会从“世界最深的钱袋子”中掏出钱,但散向何处,却颇费思量。这就需要一些适时而聪明的举动。比如,采购团。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采购团,被视为中国的“外贸平衡器”,西方也把它称为“支票外交”。

采购团的多次出访,都是为了平衡中国的贸易顺差,所以被视为一种“被动的、防御性的工具”,但中国人也成功地把它当作过“进攻性武器”,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入世谈判迟迟没有进展的时候,派出了采购团,另一次是就在布什政府宣布对中国部分进口纺织品实行配额后不久,取消了采购团。

当然,国内对采购团也一直争议不断。“坐着飞机吃大豆”、“一亿件衬衫换空客”之类的话也都和采购团有关。

不过,据媒体报道,此次采购团赴欧,还是有一些“主动性”的收获:首先,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掌握着“中国亟需设备和技术”的某些国家和组织,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于放松,为中国使用庞大外汇储备扩大进口提供了重要前提。

其次,西欧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多以高档消费品和先进技术装备见长,经济景气时期可待价而沽;经济萧条时期则不得不降低身段,交易条件改善,抄底机会多多。

而对赴欧采购团成果的普遍评价是,在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中欧贸易有了实质性成果;中欧双方都宣示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回暖。

于是,由中国商务部牵头组织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投资合作工作组3月7日再次启程前往欧洲。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