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 文章页
宏观调控推动国有经济再膨胀
字号:

类别: 金融股票 时间: 2009-04-27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

中国每一次的经济改革与调整,都是一次经济利益与资源的再分配,而赢家总是国有经济体系。这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周期性现象。

中国每一次的经济改革与调整,都是一次经济利益与资源的再分配,而赢家总是国有经济体系。这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周期性现象。游戏的开始,总是因为宏观调控的需要。比如,现在是因为全球金融风暴的来临;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则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侵袭。而宏观调控运作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国有经济体系,包括统计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有支配权的国有资产、因产业链原因受国有经济强烈影响的资产、组织体系内的资产、法律框架下的国有资产,等等,获得了空前的好处和利益,国有经济总规模因宏观调控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和扩大。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此消彼长,大致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相伴相生,我们可分四个阶段来看一看:

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到1986年,这是国企的“放权、让利”阶段。主要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围绕着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所进行的松绑、放权、让利。包括扩权、试点经济责任制与利改税等。第二个阶段,从1987年到1993年,完善经济责任制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承包制改革、股份制。第三个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企业制度创新时期。正式提出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解决国企的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问题。第四个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国企战略性改组时期,核心是“十五大”提出的“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需要关注的是第四阶段的改革。因为这一时期亚洲金融风暴突然降临了,宏观调控与国有企业改革实质上同步展开。而在操作上的具体做法,主要就是“抓大放小”,培育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放弃小型国企,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第四个阶段的改革是朱基任总理时期的政府一项重点工作,也的确实现了国有经济的超常规集聚和超常规发展。特别是由于过去的包袱甩掉了,大量企业负担被转移给了地方和社会,债务又以不良资产处置的形式被一笔勾销,因此这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导致国有经济的总规模以及可支配资产,获得了空前程度的提高。

根据一项统计数据,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3.9万亿元,到2007年,就猛增到35.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很简单,主要靠资源垄断和行政性独占。

目前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中国几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都归国有企业所有。2006年,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传出国有资本要对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基础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同时对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

一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基础行业均被国有资本主导。这意味着什么?在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国家,核心垄断企业的市场控制能力将会通过产业链而扩散,达到一种人们无法想像的地步。或许可以这样说,经过上世纪末期的一轮宏观调控过后,中国的市场已是天翻地覆。

时至今日,全球金融风暴再度袭来,中央政府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业已开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耐人寻味。

中国政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中央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要求银行大规模扩张信贷。

博客点击排行

评论

    暂无评论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请首先 登录 注册

财经大盘

Star Talk专家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