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以来,中信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商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陆续全盘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自此,国内银行业掀起了一场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的浪潮。
国内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主要有两条路:一是以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自主开发模式;二是以中国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为代表的整体引进模式。伴随着中国银行业推进国际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国内银行更是把整体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看做是与国际化接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丹妙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用国外IT系统复制一流银行似乎成了一个美丽的幻影。项目启动后,为了克服“洋玩意水土不服”的问题,国内银行往往花大量时间、金钱来做本地化改造,系统要么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引进的意义;要么改造过程中“悬崖勒马”,换回国内软件,到头来一场空。
2002年11月,中信银行正式启动C3项目。C3项目引进的是声称在全球有100%成功率、用户数量最多的美国FISVEV公司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并在2004年5月总账部分正式上线,取得阶段性成功。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4年底,由于中信高层人事变动,擅长零售业务的新领导者希望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C3 模块不能短期内迅速上线,项目遭到了质疑。最后,这个还在实施但没有取得结果的系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现今,中信银行又在用原有的由联想提供的旧系统。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陈静曾指出,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关系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不应仅仅看做是一个IT项目。它伴随的是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是业务人员提出需求,IT部门进行差异分析,再根据传统流程改系统的旧思维模式,那么国外的核心业务系统永远不能真正引进来。只有改变传统业务模式,主动适应国外的技术和经验,才能西学东渐。
寻找一家公司去收购,很像约会——在行动之前,你必须先调查对方。您怎么知...
Chas Edwards警告说尽管小型目标非常有效,但是将定位瞄准更广泛的受众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