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管理者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愿意与不愿意的观念都有偏差,因为想到要管人、管事,愿意的人认为掌握到了权力,不愿意的人认为管这些很麻烦。
管理者(Manager)是个外来名词,中文找不到适当的名词与之对应,即便在英文中,这个名词也是新的,根据德鲁克的查证,最早是出现在上个世纪初,用在所谓的“城市管理者”(City manager)上,意思是管理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的人。可是我们又担心称为“管理者”窄化了它的意思,特别是和领导者并列比较的时候,因此,我通常使用“主管人员”来称之。
当主管,有两个错误的心态,第一个是主人心态。主人意识可以说是家长意识的延伸,他的潜台词是:“一切由我做主”,没有我的同意,谁说的话都不算数。在中国社会中,最好的主管与最坏的主管都可能存在着主人意识,他以作父母、作家长的意识照顾他的子弟兵,不管这些子弟兵是否成材。因此,有主人意识的主管就会掌控部属,而部属必须以服从来换取信任。
但是,毕竟企业不是家庭,当主管的人也不是家长,吃喝拉撒睡更不能都靠主管来张罗,每个成员进来企业工作必须有所贡献,主管的责任是使大家都能做出贡献,因此,必须回到主管存在的基本目的。
有一本书叫做《领导的公仆意识》(the Servant as Leader)。这本书的写作是来自另外一本小说《东行漫记》(Journey to the East)的启发,描述一群人在朝圣的旅途中,受到一位仆人叫做李奥(Leo)的服侍,他鞍前马后的服务这批朝圣者,以歌声与热情鼓励他们向前进,可是他却无缘无故失踪了,以致朝圣的队伍不得不解散,理由很简单—李奥才是这群朝圣者的领导者,没有他的服侍,他们一筹莫展。所以,这本书谈到“服务型的领导”,是具有自然的服务意识的,甘愿为他人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领导意识。
圣经上最著名的故事是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耶稣说:“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跪下来为他们洗脚。”这是典型的服务型领导,虽然带有宗教的教诲涵义,但是却是讽刺主人意识的最好比喻。当主管的人,如果不能为在第一线服务客户的员工做些什么,员工怎么可能会将服务的工作做好呢?
第二个是主管的心态。“官”字两个口,比正常人多一个口,喜欢指挥、说三道四。有人当主管想到的是权力,想到的是头衔,嘴上说的是公仆,但心里想的是交换:“给我想要的权力,我再给你需要的服务!”我们批评别人容易,但是自己当主管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想运用权力。部属很难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说服不了就叫他走路!部属说了一些不重听的话,我们可能脱口而出:“是你当老板,还是我当老板?”这些想法不经意的就会成为伤害彼此关系的话语。
那么,这时候还是要回到主管人员的原意—Manager as a Follow(主管如同追随者)。或者说,Good leader is a good follow(好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好的跟随者)。只有心里不想着我是来领导大家的,而是来追随大家的,这样的意识,才有可能扮演好主管的角色。
我在浙江台州认识一位民营金融业的老板—王钧,他从过去经营当铺到现在经营信用合作社,经营的非常成功。有一些朋友因为认识他就找他谈贷款,他说:“你们不要来找我,直接去找贷款部门的经理,这样少一道程序,速度会更快些。”如果朋友找到他,他还是要请实际负责业务的人来处理,他告诉同仁:“不要因为他是我的朋友,你们就放弃了你们的职责,因为我没有权力准这个或准那个,有权力的是你们,要负责的也是你们!”他不是推卸责任,而是陈述一个基本的事实—领导者不要权力时,底下的人才会真正负起责任。
领导者可以有权力作一切的决策,我们说我可以保留不同意权或是建议权,其实这也是权力,但是当你已经授权部属去判断的时候,你又替他去决定,那么部属一定不会去负责。所以,当主管的人只有彻底想清楚,权力是放在该做决定人的身上,我们只是追随着他、或是服务着他,确保他的决定如同我们在那个位置上的决定,作出他的贡献,这就是如何恰如其分的扮演主管的角色。
突逢剧变,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并不容易。三条经验可以帮助你把员工的压力和愤...
有经理能够事必躬亲,但是有些经理害怕授权。你之所以雇佣你的团队是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