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交易所总经理郭书贵
和讯消息 9月19日,和讯网携手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及众多知名民营企业,在清华大学召开“民企突围”高端论坛。论坛主要围绕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及民营企业海外扩张如何规避风险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以下为论坛摘要: [进入直播间]
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郭书贵: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个论坛,能够近距离的和各位老师见面,聆听大家的精彩演讲。刚才魏老师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了民营企业突围的紧迫性,刚才陈总、吴总从实际操作角度,从民营企业家的角度少了民营企业经营的经验。我的身份比较特殊,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企业家,我是做产权交易的,是作为一个中介服务行业的。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民营企业的不景气,感觉到民营企业家的不容易,感到今天这个论坛主题“民企突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话题。我说三点感受,归纳起来用调查表上写的,“民营企业家今后一年想干什么?”我想是加大技术创新,积极转型。
第一,民企突围已经是不得不考虑的话题。民营企业依靠一件件衬衣,一个个打火机,一双双皮鞋撑起了一个大旗,使全世界很多的商品打上了我们的中国的标签,同时我们民营企业也承担了大部分的中国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承担了中国GDP增长的半壁江山。但是尽管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包括2005年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但是与国企相比,我们的民营企业所占用的政策资源、金融资源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到现在为止日子并不好过。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股票市场青睐国企,号称做一些大盘绩优股,而且股票市场本身就是嫌贫爱富的,有一个市场准入的问题。
中国现在上市公司有1000、2000家,中国企业数是数百万家,上市本来就是万里挑一的过程,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是比国有企业难得多。作为银行来说也是这样,银行大多数把钱放给国企了,但是放给民营企业会很慎重。在很多地方搞经济转型,一些经济开发区“腾笼换鸟”,也是把在当地做了十几年的民营企业,为当地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的民营企业,换成了大企业,国外的500强,有的地方在搞总部基地,但是很少听说有哪个地方搞民企基地。从这一点来看,民企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苦。又回想到刚才问卷调查第四句话说“国企凶猛,热议纷纷,您认为现在是否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存在,而且比较严重。
刚才说到了国企战略改革要有退有进,但实际操作中,就认为有一些好的领域,关键领域,有优势的领域要强化,增加投资,包括监管部门对央企的要求也是必须要做到行业前三名,如果做不到行业前三名,就会被行政划拨、并购的方式重组做强做大。这种做法和过程,我感觉在逐步的推动形成一批批的托拉斯,这种托拉斯的形成,会进一步的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从各个方面来看,民企的生存环境是越来越难的。
现在金融危机来了,我所在的北交所作为国企的这么一个金融机构,也切实感觉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去年和前年生意特别好,但是今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卖企业的人多了,但是钱要紧缩,买方少了,现在我们的生意少了,收入也少了。从我们这个特殊行业也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我想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显然是更厉害的。正因为如此,我赞同今天所说的,“民企突围”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第二点感受,民企突围也要考虑一些可选择路径的问题,也是和跨国并购的问题相关,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现在大家都在讨论金融危机带来了历史性的并购机遇,资产价格在下降,是并购很好的时机。有很多心急者已经下海吃螃蟹了,或者是正在下海,但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这种现象比较担忧。今年我们的主题是庆祝新中国60年,新中国建国60年不容易,反过来说新中国建成前也不容易,我想目前民企的处境和当时在江西红军处境有点类似,当时的红军需要突围,而刚才魏杰老师说的,也坚定了我的看法,今天的民企也面临同样的危机,需要突围。
以红军长征为例,红军去突围并不是全军出击,而是主力部队北上寻找根据地,还有一股革命的火种留在了当地和江西,依靠当地雄厚的基础继续革命。我们的民企要突围,同样有一个方向选择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困惑和无奈,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制造业一直处在低端,叫做高消费、高污染、高劳动力投入换回很少的回报,大家都认为这是我们没有前端技术,没有后端品牌和渠道,需要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获得。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从简单的这种制造向尖端的技术,到后端的品牌和渠道来靠拢。很多企业认为走出国门并购能够实现这种目标,但是我们也实实在在看到了一些案例,联想收购IBM等案例;也有一些采取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最近热议的是研祥走出去的经验。
我们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并购IBM、并购悍马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适应所有企业的选择,选择长征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体力,没有这样的体力和条件,再加上坚韧不拔的毅力,显然长征中会成为先烈。作为民企角度来说也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备像研祥一样的能力,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备像研祥这样走出去的扩展国际市场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下,走出国门到敌人后方并购可以考虑,但是并不是唯一的。
第三,我们要根植国土上,依靠创新转型和升级,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突围之路的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走出去到敌人后方去,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这种条件,可以去理解它们、向往它们、祝福它们,但是没有必要眼红,没有必要盲目的跟从。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漫画中画的是这么一个意思“像我这样一个矮个子的小伙子,紧跟着一个腿很长的大个子帅哥后面走路,路上碰到了一个井盖,他走过去了,我掉下去了”。
这个漫画当时的标题是用来形容股市上散户跟庄炒股,最后摔跤的案例。实际上在我们的并购这一方面,也存在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条件的企业出去并购,它有它的实际条件,但是对大多数的企业,像我们这样的“小个子”没有能力跨过那么宽的井盖,是可以绕条道的,不见得一定在这条路上走到死。
现在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有点类似于当年部分红军留在根据地一样,中国这一个大的市场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了13亿人广阔的市场,包括了家电下乡这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也包括像我们对国内市场熟悉程度,主场作战的地位,也包括魏杰老师提到的国有持续投入和持续的积极政策显然不长久,终究需要民营企业来接盘,终究有一个过程,但是这个机会会来的。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国内市场作为我们重要的选择方向。扎根国土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生产的问题,还是需要创新和升级的问题,好在国家现在有很多的政策在陆续出台,同时也借这个机会做一个广告,我是中国技术交易所的,既然是升级转型,就有一个技术创新的问题,增强大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中技所实际上就是为各类技术持有人找投资人提供服务的场所;为各类投资人,有钱的投资人寻找技术,我们为它们提供服务的场所。所以对民营企业相应需要升级、需要技术支撑的可以到我们中交所来走走,难说会为大家的转型提供一些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