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药产业
回归研发创新是根本
虽然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却并没有减速。随着二级市场加快复苏,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H股市场,医疗领域的新上市案例不断。昨日,国药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然而,《每日经济新闻》在采访中发现,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却未能引发投资热潮,受资本青睐的依然是少数企业,一多半处于起步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依然陷于“资金荒”。
现状:自主创新药品比例低
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注册的新药有6500多种,其中真正属于我国自主创新的只有19种,其中16种是中药,另外3种属于生物制药,注册的西药没有一种是自主创新的产品。
“这与国内的医药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生迹(开曼)生命科学控股公司总裁林士煌告诉记者,由于研发水平有限,国内医药企业都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药品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如果新药研发成功,可以让企业保持20年的竞争优势。但新药研究风险很大,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
“创新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但目前大部分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都深陷资金困境。”北京一家医药生物企业研发部李经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缺少销售较好的产品,利润较低。而建立完整的生物医药价值链需要额外增加投入,但这一点国内企业却难以做到。而另一方面,跨国医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部分研发项目转移到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即研发外包,这些国家的研发成本只有美国的1/5到1/10,科技人才也充足。
“相比自主创新,为跨国药企提供研发外包服务利润更可观也更稳定。”李经理表示,越来越多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正开始承接医药研发的外包业务。
症结:资金短缺是瓶颈
天津溥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在林认为,国内以仿制为主的医药发展模式和逐渐兴起的合同研发外包现象,一方面显示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创新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配套融资等制度的缺位。
他认为,国外的融资环境要比国内好很多,许多经验值得国内借鉴。举例来说,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以较低的门槛和严格的监管,为美国至少280家中小生物技术企业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和再融资平台。“国内的上市成本太高,限制条件多、门槛高,这也让许多生物医药企业望尘莫及。”于在林认为,在资本市场方面,我国还缺乏针对尚未盈利的中小高成长型企业上市的证券市场。
某融资顾问公司负责人屠忠炜表示,新医改启动已成为医药行业卖点,而在金融危机下,医药的抗周期特点也受到资本的青睐。
根据统计,最近6个月来(截至2009年9月14日),医疗健康行业拿到的VC投资达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VC总投资的19.09%,历史性地超越IT产业,成为VC投资最热门的行业。而在1年之前,医疗健康产业还排在第四。
不过屠忠炜也表示,VC比较关注一些成熟型的传统医药企业,例如国药集团、亚洲制药等。“处于启动阶段、看不到盈利产品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很难让VC投钱的。”
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在生物领域,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生产,基本上不在研发领域投资,这就形成了风险投资“不风险”的尴尬现象。
屠忠炜还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充当创业投资的角色,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基金,企业可以利用产业基金来进行产品研发。“等药品研发出来了,成功了需要投入生产,吸引风投也就不成问题了。”
前途:创新才是根本
“医药行业不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该是智力和资本主导型的产业。”先声药业总裁任晋生表示。
作为中国最大的医药外包公司之一,金斯瑞公司北京区域经理告诉记者,国内的企业都以仿制药为主,并不太注重药品的创新。与此同时,跨国药企通过医药外包的方式节约了成本,但仍掌握着最核心的技术。
对此于在林表示,研发外包是医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不应成为国内药企的终极目标,企业最终还是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做跨国药企研发外包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内企业熟悉国际规则、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了解国际标准的技术操作规范,最终为自主研发做铺垫。”“企业不能满足于做外国企业研发的代工厂,而要打造企业价值链的最上游,提高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于在林表示,随着国家对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视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给制药业带来了新的动力,政府引导生物制药领域的赛跑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