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办EMBA教育至今,过去7年中,乘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中国EMBA教育经历了超常规发展,有资格从事EMBA的商学院从最初30所,增加到62所,市场上各类EMBA项目不下100个,每年招生规模将超过1.5万人。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每年招收700多学员,清华和北大光华等体制内商学院每年也有400人。
EMBA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企业管理提升,具有巨大历史性贡献,这有目共睹。然而,中国经济和国家地位上升的同时,中国商学院的地位并未与中国的地位相吻合。在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扩张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师资严重匮乏并且培养滞后,教学管理不到位,办学理念走进误区等等。
针对商学院普遍面临的难题,本年度排行前10名的品牌EMBA教育项目,有何优秀做法和杰出办学经验?《经理人》专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长江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等9家顶级商学院院长及EMBA教育项目负责人,共同探讨他们值得借鉴的办学经验和最佳实践。
EMBA教育5大挑战 1、勿入办学理念误区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认为,扩张太快的原因是一种对EMBA项目本身理解的不当。从商品化的角度看,EMBA无疑是高回报率的产品。商学院追求经济效益,此出发点并无不妥,但EMBA的根本在教育,而非培训、俱乐部、交际圈。我们相信,在中国商学院中,能从“教”和“育”两个角度同时思考EMBA办学的,一定只有为数不多几家。
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或者说深陷误区,是招生、师资匮乏、管理不当、创新滞后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源头。我们曾经听到这样的说法:有的商学院为了吸收学员,承诺可以“搞定”一切事情—没时间上课,可以帮忙签到、录像录音,甚至派秘书代听也可以。
首批30所院校中,将有部分商学院因为生存问题,而无法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第二批32所商学院需要以此为鉴,立足长远来规划EMBA项目如何发展,为招满额定指标而放低标准,无异于杀鸡取卵。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亦一认为,商学院千万不能把EMBA当成赚钱的工具,厦大经验是,求质而不求量,绝不会为了数量而放低标准,更多是着眼长远建立自己的差异化和特色。
在与国外顶尖商学院以及他们的EMBA学员接触后,王方华最大的感触是,人家的EMBA学员走路、讲话、吃饭,始终透着一种贵族气质,而且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支撑,但中国的EMBA学员却缺乏这种东西。这与中国商学院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EMBA教育5大挑战 2、弥补优秀师资缺口
EMBA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师资。在我们的采访中,所有商学院都认为这是当前行业存在的最大瓶颈。导致的原因我们不多描述,重点看有哪些商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清华、北大光华、中欧等第一梯队的学院中,师资短缺的压力相对较小,他们有能力,也有吸引力去整合全球资源。第二梯队商学院的师资往往有些捉襟见肘,外聘比率过大会造成教学质量不稳定。第三梯队商学院的师资最为不乐观,在国内优秀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第二和第三梯队的商学院在争夺师资上将更为激烈。更为严重的隐患是,师资的同质化,将导致项目质量的同质化,而同质化的最终结果将是价格大战。
过去两年中,清华自有师资从18人增加到28人,常任外聘教授人数也略有增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常务副主任王勇告诉《经理人》,过去两年增加的师资,既有从海外引进的,也有内部培养的,差不多各占一半。他认为,培养一位符合EMBA教学的讲师可能需要5~10年,因此,师资建设必须有前瞻性的安排。清华从2003年开始大力度引进海外师资,如知名教授李稻葵等一批人,都已成为EMBA讲台的主力讲师。清华引进有研究潜质的教师,给他们经费支持,鼓励多出研究成果,逐渐再给他们教授课程的实践机会,课程量由少到多,直到完全适应EMBA讲台。
与清华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重点培养,慢慢过渡,岭南学院的EMBA教师基本都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进修过。“有些课程,如果我们自有教师不能胜任,我们绝不强推,聘请校外最优秀的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陈宏辉教授说。
厦门大学在国内EMBA项目中特色很鲜明,戴亦一向《经理人》介绍说,厦大引进师资几乎是不计成本,厦大是率先与哈佛达成战略合作的国内商学院,每班保证有两名来自哈佛的教授授课,并且与哈佛合作进行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们的授课费很昂贵。
EMBA教育5大挑战 3、应对教学管理挑战
面对企业高管、政府高官,面对这个中国最优秀的精英群体,应该怎么管理,这是所有商学院教学管理上面临的棘手挑战。尤其是那些将学员当作尊贵客户、而非学生的商学院,管理几乎无从谈起。此外,还有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如何将师资末位淘汰制、课程末位调整制度真正做到位。
当然,排名领先的商学院,也不乏严格管理的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EMBA学员,只要坐在清华的教室内,就要遵守和接受清华的管理,要放下各自的身段,去掉头衔,互相以同学相称,清华利用开学酒会,毕业论坛,多制造互动交流机会,让学员之间迅速融洽。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学管理中有一些独特的做法。上午开课前,全体起立唱中山大学校歌,下午开课前,唱岭南学院的院歌,只要听到歌声,就意味着迟到了,即使走到门口也不能动,必须等到歌声结束才能进入座位。很多人刚入学时并不习惯唱,但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出国学习还是集体活动,都会有人主动领头唱校歌院歌,这已经成为岭南学院精神的一种象征。
戴亦一认为,课堂之外,学员是VIP客户,可以选择在最好地方上课,提供各种方便,但在课堂内,学生就要老老实实的上课,在厦大的教室里上课,手机信号都是被屏蔽的,不能打电话发短信,也不能进进出出。
国内很多商学院都实行了师资末位淘汰制,但是,由于师资瓶颈,要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商学院和授课教师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在清华,师资末位淘汰是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且已经形成制度化,对任何一位授课教师都很公平。课程的末位调整,中大岭南学院的做法是,缩短课时,像企业信息化这类课程,如果学员评分不高,就会从四天减为两天,或者一天,然后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以满足学员们的需求。
EMBA教育5大挑战 4、克服课程创新不足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杨艾琳认为,本土案例研究与开发不足,导致案例教学不够生动深入,适合EMBA教育的案例和教学方法,需要提升和创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也认为,当前EMBA教育的一大挑战是如何把新的东西快速反映到EMBA课堂上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学院研究金融危机、风险控制、新兴模式、社会责任、环保等等,如何用新的视角去解读这些问题。
事实上,大部分商学院为了教学的方便,课程很少考虑学员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职位等问题,几乎所有学员都上完全一样的课。长江商学院EMBA/Exec Ed学术主任周春生介绍说,长江商学院对此做了很大的变革,除了那些核心课程外,比如公司金融、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等,长江特别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对新兴市场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并且聘请全球最好的教授来讲授这些课程。
在王方华看来,只有好的老师,但授课方式不得当的话,学员仍然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为此,上海交大安泰学院综合了多门课程,融合宏观经济分析、市场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内容,推出“盈利模式”的项目。比如,分析肯德基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为什么在中国发展如此快,弄清楚这些后,学员有时还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差异化。学员对这门课程的满意度很高,不同小组之间会有竞赛,参与热情也很高。
EMBA教育5大挑战 5、避免国际化噱头
总体而言,多数EMBA项目的国际化处在初级阶段,比如国际师资的比率,出国学习多少次,这些更多成为宣传和吸引注意力的卖点。“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企业家怎样胜任国际舞台的竞争,这是商学院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我们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是国际视野、国际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东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常务副主任徐建荣说。
所以,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上,要培养学员的思维模式与国际接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国际非常多的商学院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斯坦福、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剑桥、牛津等等。目前正在美国的一个班,要在美国西北大学、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完成七天半的课程。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主任范晓屏认为,学员能够通过这种课程体验到国外商学院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讲到具体案例时,他们能够了解西方公司如何化解危机,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有很多内容是在国内学不到的,这些点点滴滴会对他们今后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