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品味人生时间: 2009-11-04
来源:凤凰网
业
登陆推广婚纱文化
从学校出来后,蔡美月用3万元新台币开了一间小裁缝店。凭借过人的专业设计才能及敏锐的商业头脑,她的业务从替人量身订做,发展到同时专业替人设计、制作,小店的月收入最高达到了40万元新台币。
然而,这远没达到蔡美月的追求。“世界上有90%的婚纱是出自中国人之手,但中国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婚纱品牌。”1992年,蔡美月毅然来到厦门,开始“蔡美月”品牌婚纱的创业道路。
“十几年前,大陆新娘子结婚,哪有谁穿婚纱呀?根本没有这个观念。”开始时,她只是把厦门作为生产基地,婚纱产品全部出口外销。1996年,她认为大陆市场已渐成熟,人们对婚纱观念已转变,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大陆市场,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沈阳、郑州、武汉和苏州等地开了专卖店。
“我的主张是,一个人一辈子一次的爱情,应该有自己的婚纱来见证,而不只是留下租来的婚纱拍下的照片。”蔡美月说,婚纱来自于西方国家,西方人会把婚纱作为一生的情感见证,很好地保存、很好地将它传承后代,这是一种文化。中国社会的传统和观念与西方有所不同,因此要把品牌做成功,关键是引导人们的观念、培养这种服饰文化的氛围。要让人们从不懂得穿婚纱,到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婚纱。
她讲起一件事: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来采访她时,对她说:“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穷,连婚纱也用租的?”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的婚纱要借,是难以理解的。对此,蔡美月回答说,中国人习惯租婚纱,不是经济条件不够,而是没有认识到婚纱的意义和文化。许多人觉得,婚纱就在结婚当天派下用场,不必特地花钱买。
“大家渐渐在不同场合考虑不同的穿着,各地有不少人纷纷来找我设计礼服,有为婚礼的、为生日的,还有为酒宴等等。”蔡美月对这些变化感到很欣喜,因为人们的观念真的变了。她觉得,中国服装设计师能够大展拳脚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作品
创新传统“凤冠霞帔”
蔡美月表示,她的作品与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是有“生命”的。“作为一个人,没钱不要紧,还有机会;要是没有人格,那就绝对失败。设计师的灵魂就在于原创,绝不抄袭。”蔡美月创作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背景,中国的刺绣等中国工艺、中国元素,是西方国家所远不能比的,我自早就认定它们与婚纱必定是完美的结合。”蔡美月告诉记者,她的作品坚持融入中国元素,往往是中西结合。她说,婚纱是外国人的没错,但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就是中国的婚纱。
蔡美月将传统元素融入作品,创出了“凤冠霞帔”式的婚纱,一时引起轰动。“许多人认为,传统的东西就是陈旧,但我不这么认为。”蔡美月表示,古代建筑雕梁画栋,门窗上雕龙绘凤,总是让她很着迷。她执意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从中寻找灵感,通过绘画、刺绣、镂空,将这些立体的艺术在婚纱中立体地表现出来。
为了将刺绣这种精美的工艺在布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坚持不买成品,甚至当前连布料也自行织造,然后自己设计刺绣。中国刺绣让婚纱更具有中国本土味,从而和大陆消费者更加贴近。这种特色在国际上也常常获得惊艳的效果。
“中国人当然要穿有中国特色的婚纱。”这就是蔡美月坚持中国元素与婚纱结合的原因。这与她坚持“蔡美月”三个字为品牌是一样的道理。据说,一些国外商家寻求与她合作,要求换掉“蔡美月”这三个字,都被她一口拒绝了。她说,国际一流品牌里全是英文,为什么中国的品牌要用英文?中国字就是中国的特色呀!
也有同行设计师建议她改牌子,说“蔡美月”三个字太土。蔡美月执拗地说:“我就是要土得原汁原味。”“现在您已经走上国际舞台了,用中国字与国际接轨会顺利吗?”“我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 ”蔡美月表示,绝不会为了便于外国人看,将“蔡美月”三字换成英文字母。
相关
从生活画面中捕捉创作灵感
在走路、看电视,蔡美月总能寻找到灵感,构思的创意。建筑物、电视剧、风景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给她启发。一有好的想法,她就马上画下来,而且常常是同时画下七八个方案。当有机会用上的时候,她就从七八个方案里,再挑出觉得最满意的。“从好的想法里再挑出最好的,这样出来的作品自然是最棒的。”
蔡美月说,创作中也会遇到找不到灵感的时候。这个时候,她就开着车,到环岛路上兜风,在海边坐坐,让脑袋“清空”,再继续创作。
顾客来订做婚纱、礼服,蔡美月除了帮其量身定做外,最主要的她还得先跟顾客沟通,了解对方的性格,然后才能定什么类型的衣服,“因为衣服也是有个性的。”
于是,善解人意就成了蔡美月特长。新娘子来订做的婚纱,她总是做得稍长一些,直拖地面。有顾客反映过长了,她就向顾客解释,特意如此,是有让两人婚姻“从头到底”的祝福寓意在其中。顾客听了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