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图片
今年是指数型基金的爆发年。根据统计,今年以来,指数型基金的发行已经超越过去7年的总和。而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仍有20只左右的基金正在开发中,未来将陆续上市发行。从清一色复制沪深300指数后,新开发的指数型基金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机构抽手发行规模遇冷
无论从募集资金还是发行数量看,今年的指数型基金都堪称飞跃,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指数型基金及相关产品共发行18只,而在2008年,国内市场仅发行了两只指数型基金,07年牛市,也只发行了一只指数型基金。18只基金平均发行时间为30天,其中,发行时间最短的华夏沪深300仅用4天就完成247亿元的发行规模。发行期最长的指数型基金发行周期则需要44天。
从发行规模算,今年指数型基金的差异也相当大,今年以来,新基金募集资金规模达到908.5亿元,规模最大的华夏沪深300占了近三分之一。另外,易方达沪深300也发行了147亿元,尽管指数型基金主动操作的余地要远小于其他股票型基金,但品牌基金公司发行的指数型基金受追捧程度明显领先。据记者调查,有些基民甚至在买完了指数型基金之后,才发现原来品牌基金公司的指数型基金在下跌市也会跌破净值。但三季度公布的规模看,事实上,这些基金并没有遭遇赎回,反而迎来净申购。截至三季度末,华夏沪深300规模比发行时增长了29亿元。
另一方面,指数基金的密集发行事实上对规模还是产生了影响,七月份发行的基金总体募集的资金量明显领先于其他月份发行的基金,而八、九月十只指数型基金连发的结果是,普遍募集资金量均无法达到公司的目标。8月发行规模最大的基金是南方中证500,发行规模为32亿元,9月发行规模最大的基金是国投瑞银瑞和300,募集资金则为30亿元。据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透露,八、九月基金发行难度加大,最明显的原因是市场出现持续调整,指数型基金的赚钱效应不再明显,投资者的热情明显逊于前几个月。而背后的原因是机构投资者也开始放缓了买入指数型基金的脚步。保险、财务公司、券商自营一直以来都是指数型基金发行的“大买家”,是协助新发基金冲规模的推手。但据记者了解,在八、九月,机构买入的意愿并不强,有一些原先有申购意愿的甚至食言,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个人投资者,难以达到快速募集大资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