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78岁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表示,希望自己的儿女可以继承他的事业。看到老默这番话,中国的“富一代”们想必都会心有戚戚焉。改革开放以来,拼搏了二三十年的富裕阶层年事渐高,自然希望自己的子女们——现在俗称的“富二代”来继承衣钵。他们是父辈事业的接班人,尽管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认知似乎不怎么正面。统计显示,未来5~10年,中国将出现一个“接班潮”,而在这个接班过渡期,瞄准“富二代”的产业在快速萌生、发展,“富二代”的经济效应已经显现。
传承“富一代”的焦虑
本月早些时候,民营经济发达的江苏苏州,发生了一件足以震撼该市十数万企业家家族的事情:一位23岁的“富三代”在爷爷一再劝告,要其放弃钟爱的动漫,为继承家业做准备时,毅然“断指明志”,壮烈地宣告了自己的坚持。也许伤痕不会留在他的身上,却很难在家族的心头抹去,因为它凸显了家族企业内部传承上的矛盾与冲突。
很多家族企业的“富一代”们可能都感同身受,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焦虑:企业的传承问题。据悉,仅苏州私营企业的总数就已超过14万家,始创者大多已过花甲,接班问题已迫在眉睫。
研究表明,未来5~10年是中国家族企业交接班的关键时期,一批50~60岁的“富一代”经过20多年的奋斗,将逐步把企业移交给自己的子女。然而,根据浙江商业研究会发起的一项调查,在家族企业占了2/3的浙江,45%以上的第二代认为,目前还不具备接班的各项素质,不愿意接受其父辈的事业。在广东顺德,则有九成以上的“富二代”不愿或者不能完全接班。“富不过三代”的俗语在中国流传千年,能否打破这个魔咒恐怕成了不少人的心病,接班人的问题就如一道紧箍咒,令生意场上风光无限的“富一代”们倍感头疼。
成功接班的“富二代”也不是没有,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小超人”李泽楷、“前首富”杨惠妍等人,在福布斯、胡润富豪榜上,也不乏成功“继位”的二代富豪。但是,“富二代”群体中,还有更多中小型企业的接班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目前正处在接班的“过渡期”。而根据统计,中国有200多万家家族企业。
德国人说,三代人的命运是创造——继承——毁灭,所谓“富不过三代”看来并不只是中国人的禁忌。根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虽然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是家族企业,但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从世界范围看,家族企业中30%能生存到第二代,能“活”到第三代的仅为10%。稍为乐观的是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不到15%的中国家族企业能在第三代之后生存下去。也就是说,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传承,成功的只有30%,有70%要在传承当中淘汰,这对90%都是家族企业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是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
面对创业元老们年届退休,期望子女顺利接手企业的“形势”,“富二代”们准备好了吗?是难逃宿命地接受,还是奋发开创地超越?是沿着上一辈铺好的路走,还是走自己的路?在接班问题上,还有太多疑问。
舆论为“富二代”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例如“奢侈”“自我”“不思进取”等等,进一步搅动社会神经的是今年以来接二连三的负面事件,引发人们对“富二代”教养问题的一番讨论。
有专家指出,“富一代”们多数是靠改革开放的机遇致富的,而不是靠管理和知识,所以很多“富一代”本身的素质并不高,在教育子女上,只知道把子女送到海外留学,填补上知识的缺口,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吃了很多苦,而对孩子娇生惯养。反过来,“富二代”是信息多元的一代,与父辈的“代沟”也是不容小觑的。
宏观上看,不管“上进”也好,“败家”也好,即将继承家业的“富二代”群体也将掌握中国民间一半以上的资本,对中国经济和民生的影响毋庸置疑。“富二代”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形象,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民企能否在市场经济改革之路上顺利、稳健地成长、发展。
根据华尔街电讯调查,全球67%的家族企业都将面临老一辈创业者或守业者对下一代的权力交接问题,一个全球化的家族“接班时代”已经到来。家族企业在当代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个“接班时代”,中国的家族企业能否做好代际转移,快速发展,领跑全球,就要看“富二代”的表现了。
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金融危机余震犹存,除了企业传承之外,还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那些在改革开放之初创业的第一代企业家日渐老去,中国现有的200多万家族企业,正处于传承与转型这一最脆弱的关口。接受着中西方文化融合和碰撞的一代人,能否顺利接过前辈的枪,完成两大历史使命?
截至11月20日,百度有473万条关于“富二代”的搜索结果,“富二代”人群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而精明的商人早就已经在谋划“怎样挣富二代的钱”。招商银行和全球咨询公司贝恩公司8月份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内地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接近1万人,拥有千万以上可投资资产的富豪已达30万人。而且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数字还趋于保守。商人们已经把眼光放在了这些富豪背后的“富二代”上,研究针对“富二代”的营销策略。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国际大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市场,就是“富二代”消费能力和习惯的佐证。
盯紧“富二代”的当然不只是消费品。善于捕捉市场趋势的胡润在“富二代”海外教育上动了脑筋。今年9月,胡润百富榜在南京举行“美国名校之夜”推广活动,胡润现场推荐他的新书《美国顶尖学校》,推介优秀的美国私立寄宿制学校吸引中国“富二代”前去求学。他的建议是,将父辈的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富二代”需要更国际化、多元化的视野,而最好的选择就是美国教育。推广活动吸引了不少江苏省内的富裕家长。
看来,“富二代”有望成为留学市场的生力军。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近日开办了少年MBA全球企业精英班,引起网络一片争议。每年7万元的高额学费、彻底放弃高考、毕业后入读美国排名前100位高校、12人的超小班、“培养未来的企业领袖和行业精英”的目标,让这个少年班成为典型的“富二代班”。虽然入读美国名校是否等于成功,特殊化能否改善教育现状等都尚未可知,但毫无疑问的是,“富二代”对留学市场来说将是一块美味的蛋糕。
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政府组织培训企业接班人的消息。为了提高“富二代”的素质,江苏省制订了“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把大型民营企业的接班人列为培养对象。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广东沿海发达城市的“富一代”对下一代的教育需求相似,因此,广东顺德企业家也呼吁政府出资培养“富二代”。其实不独江苏省,浙江温州、宁波等地区也有一些类似“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这样的“接班人”培训学校。这些培训班多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拥有的国内外顶级的师资和商界资源。据了解,已有不少高校凭借师资优势和研究优势进军“富二代”培训市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领导力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等高校研究机构都将企业传承作为研究课题。清华女子学堂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更多“富二代”的参与。
“富二代”教育市场庞大,已经成为教育培训业的一个新锐,各类培训机构纷纷瞄准“富二代”教育市场,施展不同招数招揽学生。除培养未来的CEO外,据悉部分培训机构还开设了不少另类课程,如高雅音乐欣赏、萨克斯的入门学习、绅士淑女聚会等。在接班已经排上日程的背景下,“富二代”教育市场应运而生。不过,在飞速成长的同时,伴生的收费标准不明确,课程、培训班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是需要警惕的。
其实,最早意识到要办“富二代”教育学校的也是民企的“富一代”。在2009国际家族企业论坛上,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大声疾呼“接班不利比金融危机还厉害”“交班、转型比创业更重要”。7年前,在完成方太公司领导权的顺利交接之后,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现代家族企业研究的人之一,茅理翔开始致力于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现代化管理和中国家族企业接班人教育培养问题,数年时间里,先后在近十省市向数万名民营企业家、家族企业领袖和职业经理人作了300多场主题演讲。其间,茅理翔看到了新的商机,因而在宁波慈溪开创了培养中国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宁波家业常青民企接班人专修学校”。
“家业常青学校”号称中国第一所具有全新家族企业管理教育理念、为培养中国家族企业接班人和提升家族企业管理水平服务的“黄埔军校”,于2007年5月正式开学,吸引了来自江苏、广东、浙江、辽宁、北京等省市的“富二代”们。
第一期学时10天,学费高达1.28万元。当然,与目前“富二代”教育市场的价格相比,也许并不算太贵。家业常青学校的师资力量除了茅家父子以外,还有国学专家、经济学家等优质的配备。不过,短短10日,“富二代”们能学到些什么?又能改变“富二代”们什么呢?
其实不只是家业常青学校,目前的多数“富二代”培训项目都是学时短、学费高,刨去“富二代”“不在乎价钱”的理由,这些培训能帮助他们走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吗?在“富二代”教育培训市场增长的同时,相关的质疑之声也水涨船高。有人认为,培训班学不到艰苦而豪迈的创业精神,也没有很好的实践。反对者则认为,高起点的“富二代”与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存在天然的差异,经营方式也有所不同。“富二代”接班的过程也将是两种经营模式碰撞的过程。
事实上,跟很多高端培训班、俱乐部一样,在学习知识、理论,作为接班人的素养、技能的同时,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建立一个圈子。“富二代”培训班上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行业,差别的身家,但却有着相似的背景、经历、生活,甚至思维方式。“一日为同学,终生是朋友”,今天的同学,可能就是明天的生意伙伴。接触到这个圈子的人,可能是上各个培训班的最大财富。
2009国际家族企业论坛上公布的2009中国民营企业少帅榜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少帅接班的平均年龄在34岁,30~39岁之间的人数过半。在今后的5~10年里,80后的“富二代”们将逐渐完成接班过程,而“富二代”的经济效应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也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节选《购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