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源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仍未见有缓解的迹象,它给实体经济带来了重大创伤,我国也并不例外。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各国政府频出重拳挽救低迷的市场,但成效仍不尽如人意。在此种状况下,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等待观望的现象,有的甚至已患上了恐惧症,早早进入了“猫冬”、“冬眠”的状态。
但也有不少精明的中小企业,将此次危机看作是一次未来“翻身”的机遇,他们正坚定信心,利用产品暂时销路不畅和产品生产减少的空档,做起了创新的大文章。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亦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能只喊在口号里,而要见诸实实在在的行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对企业创新的迫切性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如果把创新只停留在意识上,就会贻误时机,就会丧失话语权,就会成为躯干的企业或国家:只能接受知识、应用知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发展经验证明,任何企业都不可以永远停留在原有状态,必经坚持永无止境地创新,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唯一途径,是企业能够抵御一切市场风险的法宝。它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自身能否生存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是否有足够的发展动力。成思危把创新归纳为三大主要内容,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就是采用现代工艺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及时引入新的市场服务体系,实现商业价值;管理创新就是要将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并最终取得相应的效果;制度创新则要求企业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建立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以此推动企业实现健康良性发展。
中小企业应适时发展壮大,这是对其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也蕴涵着做大做强的潜力。在目前市场低迷不振、企业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刻,应利用好“时间差”,做足做好创新功课,积蓄更多的竞争资本。特别是对那些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制度不完备且仍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时下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展企业的创新工作,为企业未来长久地发展储备营养、积蓄能量、壮大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