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隶属于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量同比增加98.4%,占总供应量的比例继续增加。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报告上了解到,截至第二季度,房地产用地平均成交价款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个别重点城市,地价降幅更加明显。
据北京中原地产的统计,北京市的住宅楼面价与新政前相比,下跌了近六成。
住宅用地供应同比翻番
上述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供应总量为17.9万公顷,同比增加65.1%。
其中,工矿仓储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和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 (包括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特殊用地)供应同比分别增加31.9%、98.4%和77.1%。房地产用地占土地供应总量的比重为37.4%,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开发用地中,住宅用地供应量同比增长112.5%。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廉租住房用地)供应量同比增加99.2%。
同时,随着4万亿元投资计划效应的逐步显现,一些地方基础设施用地供应量增加明显。上述数据显示,贵州省上半年以重大工程为主的基础设施用地供地面积为8005公顷,超过去年全年基础设施供地总量。
在调控政策的压力下,今年各地的供地任务普遍较重。年初,国土部要求各地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并强调,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得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
但上述报告中,并未提到这三类用地所占的比例。
报告还预测,在未来中央将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下半年土地供应量将保持平稳增长。
重点城市地价降幅明显
与此同时,土地市场交易却出现冷却的趋势。报告显示,与供地量增幅相比,上半年土地出让总面积同比仅增加53.9%。出让面积占土地供应总量的65.8%,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
其中,通过招拍挂出让的土地面积占土地出让总面积的90.7%,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
为避免地价过高、“地王”频出的现象,年初,国土部酝酿完善招拍挂制度,并要求各地更多采用招标方式出让土地,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价过高的现象。
但调控政策同样使企业陷入观望。报告称,随着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房企的拿地热情明显降低,土地市场竞争强度有所回落,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流标(流拍)现象。
受此影响,第二季度土地出让平均价款为948元/平方米,环比下跌9.8%。其中,房地产、商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出让平均价款环比分别下跌5%、17.4%和10.6%。
在个别重点城市,地价降幅更加明显。据北京中原地产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29日,新政后北京市成交土地楼面地价从6654元/平方米下调至2712元/平方米,降幅高达59.2%;住宅的楼面价也从新政前的12258元/平方米下调至5085元/平方米,降幅达58.5%。
落实开竣工申报制度
报告建议,在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应继续促进民生用地供应计划切实“落地”,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同时,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建设项目开竣工申报制度,将已供土地的开发建设情况向社会公开。据了解,国土部正在酝酿,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企业的开竣工日期,并将企业的开工情况定时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