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财经要闻>文章页
美国“两房”会套牢中国债主吗
字号:

类别: 金融服务业 时间: 2010-08-09 来源:《新财经》

关键字:债券

虽说美国政府是“两房”的大股东,但不像在中国,政府可以完全说了算,可以保证国企成为“不倒翁”。是否继续掏纳税人的钱救“两房”,美国政府得看纳税人的脸色

反应最激烈的当属香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金融专家刘梦熊,他撰写《我为人民鼓与呼》一文,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乃至经济界强烈反响。不过,内地主流媒体及网站鲜有报道和转载。在文中,刘梦熊质问中国财政金融管理当局有关拍板人:“你们这班败家子哪里来这么大的胆子,拿国家、人民的钱,来买天文数字的3763亿美元美国‘两房’公司债券。现在‘两房’基本上已破产,你们如何向全国人民交代?如此离谱决策有没有黑幕,人大常委会应立即组织特别调查组彻查,追究责任!”

“如果真的成为坏账,颗粒无收的话,就会涉及到犯罪问题。当然,现在具体数字没有,还不好下定论。外管局现在一是不说,再者,说了大家信不信又是个问题。所以,现在形势变得很微妙。”胡海鸥说。
记者查阅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了解到截至2010年3月,中国拥有外汇储备24470.84亿美元。若投资“两房”债券以4000亿美元计,约占外汇储备的1/6,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主张追究相关人的责任,理由足够充分,但不知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责机制?

或许,我们曾有机会降低一些风险的。有报道称,从2008年开始,由于担心次债危机影响,不少外国投资者逐渐减持“两房”债券。俄罗斯2008年年初宣布持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当年夏天,俄罗斯已减持“两房”债券近40%。

但我们没有减持,为什么?一来作为最大的“散户”,要脱手大把债券,要找到合适的接盘人,又是经济形势严峻的当口,不容易。再者,兴许与我们对外惯有的仗义有一定关系。别人在落难的时候,我们不做落井下石之事。同样在保尔森的自传里写道,在美国作出接管“两房”的决定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保尔森说:“你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中国会继续持有这些债券”。不知道这是该遭表扬的义气之举,还是该遭责备的愚蠢行为,也不知道美国是否领这份情。

有人会说,悲观派或许过于悲观,毕竟“两房”还没有破产,现在就下结论中国会大赔为时尚早。兴许我们还抄着底,成为了大赢家。

破产与否 美国政府仍在彷徨

那么,“两房”破产的可能性有多大?

外管局说美国政府是“两房”的大股东,其潜台词是“两房”相当于国企。“两房”是不是国企暂不讨论,事实上,就算它是国企,也不能保证它就是“不倒翁”。毕竟,“两房”是在美国,不像在中国政府可以完全说了算。虽说美国政府是“两房”的大股东,但政府背后还有股东——纳税人。如何处理“两房”,政府还得看纳税人的脸色。所以,纳税人才是“两房”命运真正的掌控者。

《新财经》记者采访了旅美学者沈克明先生。他说,美国普通民众也比较矛盾:如果政府不再注资,“两房”很可能就走向破产,一旦破产,已经投的约1500亿美元就打水漂;继续投,又要投到什么时候,“两房”的盈利前景很不乐观。

对“两房”过去近两年来的表现,民众也颇多微词。一是该有的回报没有,早在托管时说有10%的回报率,后来并没能实现。再者,在如此情况下,“两房”高管依旧保持高薪。其首席执行官年薪在900万~1000万美元,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年薪才40万美元。

记者看到美国加州某网站的一篇文章分析说:从金融风暴到目前为止,“两房”共亏损了1500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最终“两房”会亏损到4000亿美元,也有不少市场人士估计,如果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今后几年持续低迷,“两房”最终会亏损到10000亿美元。

美国有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两房”的前景相当悲观,有民众认为“两房”的缺口越堵越大,简直就是两个无底“黑洞”。美国政府要说服纳税人接着为“两房”亏损埋单,难度可想而知。

沈克明说:“总的来说,美国的争议很大。救也不好,不救也不好。政府的幕僚还在研究,尚未有明确的说法,目前还看不出具体走向。”

看来,美国政府也感到纠结,骑虎难下。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新出台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中只字不提“两房”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新法案加强了对纳税人利益的保护,规定,政府不会再拿纳税人的钱救助类似雷曼、美林银行这种面临倒闭的金融机构,如果再出现资金问题,它们将直接被清盘。

看来,我们尚不能盲目乐观。就算美国政府是“两房”最大的股东,就算“两房”是美国政府的儿子,到那一天,美国政府自己都养不起这个儿子,而决定放弃,我们又能怎样?

记者观察

不到最后,一切皆有变数。盲目的杞人忧天与盲目的乐观高涨,都是不合适的。在“两房”问题上,虽然我们是大债主,但是这年头,不是说,欠钱的是老大嘛,更何况,还是老大欠钱。事实上,我们是没有多少能动性的,就算曾经有过,也早已经错过。

但无论是赚钱还是赔本,有关部门、有关投资机构都应该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不是三缄其口,让大家雾里看花。对于民众的议论,有关方当珍惜,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监督。无论如何,让大家猜来猜去,报喜不报忧,犹抱琵琶半遮面,肯定都不是官方应有的态度。

功德圆满 “两房”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两房”曾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宠儿。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当年,政府成立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即后来的“房利美”),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抵押贷款。1979年,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后来的“房地美”)成立,以拓展按揭市场。

“两房”是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被认为不可能倒闭,否则美国的购房者将无款可贷。“两房”的股票一度是安全投资的代名词,原因是其收入稳定,而且一旦出错,美国政府会出面干预。“两房”的债券一度成为国外投资者竞相购买的投资对象。

2008年,“两房”引发了自上世纪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这个角度来讲,让它退出市场并没有什么值得怜惜之处。但有人从一个角度来分析,认为它们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功德圆满,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财经评论员时寒冰认为,“两房”退市是次债危机在美国结束的标志,次债危机,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在《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 中国怎么办》一书中,他作了如下阐述:

美国购房的普通民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具或者诱饵。他们本来不应该买房,也没有资格和实力买房,但是,政府、金融机构甚至活跃于房地产领域的各类经纪人,人为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购买房屋。当他们欢天喜地地搬进自己的新家,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被疯狂地创造了出来。这些金融衍生品被打包和包装后销售给全世界的政府、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者,把风险和成本也迅速转嫁了出去。

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发现原来那些买不起房的人重新搬出了新房,作为道具的角色,他们已经出色地完成。房价下跌使更多的美国人买到了便宜房子,减轻了政府的住房保障压力。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去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更何况,现在的一些住房本身就可以承担公共住房的功能。而那些金融衍生品的制造者,他们获利丰厚,满载而归。在“道具”们搬出新房后,这些建在美国土地上的房屋作为抵押物归属于美国金融机构,将来房价一旦步入上涨周期,美国金融机构会因为房价的升值而再次迅速膨胀为巨人,成为世界上一个个最令人畏惧的、拥有惊人财富的大鳄。美国政府由于接管了部分金融机构,也将从中受益,这会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而全世界那些购买次级债券及相关衍生品的投资者,却由于大都不以基础资产为支撑,只能无奈地吞下苦果。这就是次贷危机的真相。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