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运营管理>文章页
处进而思退当心蝴蝶效应
字号:

类别: 管理定律 时间: 2010-08-09 来源:中国总裁培训网

关键字:蝴蝶效应

处进思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一种率直的生活理性,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郭子仪一生辉煌,得益于此不少。

处进而思退当心蝴蝶效应

曾国藩通晓处进思退哲学全身而退

郭子仪精通进退有术终身富贵荣华

岳鹏举不明进退空怀壮志身亡国破

麦克阿瑟不识进退被免职铸造经典

混沌理论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蝴蝶效应。它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提出的,他说: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偶然扇动了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可能会造成一周后纽约的龙卷风。

他用这个比喻说明,事物开始时有一点点小小的差异,影响会随着时间而扩大,造成后来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生活中的小小扰动,比方说闹钟坏了,就可能大大影响后果:上班迟到而被经律处分甚至开除,或者,错过了十分钟一班的公车,因此赶不上飞机,我们只好改乘下一班,不幸的是,改乘的这一班飞机走到半路上,四部引擎全部失灵,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

我们对外部世界都不可能完全把握,避免人生中“蝴蝶效应”出现的一个方法就是谨慎从事。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王充也说:“天下之事成于慎而败于忽。”

春秋时,晋国将军郄克出使齐国,齐顷公见郄克走路的样子很难看,就开了个玩笑,故意给却克配了个瘸腿的官员陪伴,然后让他的夫人在高处观看。夫人看了不禁笑出了声,齐顷公也自以为得计,很得意。

郄克听到后,表面上表现得若无其事,心里却十分愤怒。他回国后,找了一个机会,会同鲁国、卫国、曹国的军队一起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几乎活捉了齐顷公这个胡涂虫。因为一件小事而几乎亡国,这就是所谓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点点小小的疏忽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失,顷公的教训是够深刻的。

在生活中,智者在危险来临之前就把它转化,在事情还没有复杂化之前就未雨绸缪,在事态还没有不可收拾时,就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唐代郭子仪每次会见客人,姬妾们都在跟前侍侯,但是一听见卢杞来了,郭子仪就让姬妾们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儿子们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做。郭公说:“卢杞相貌丑陋,心底狭隘,妇女见了难保不笑话他?但其才度不小,前途无量,以后如果他得志了,我们全家恐怕都活不成了。”与齐顷公相比,郭子仪防微杜渐的考虑就太深远了。

任何事业从没有不从小地方做起,而能建立伟大的勋业的,人要有长远考虑,所以在小的地方上着手治理。普通人眼光短浅,必须等到发生弊端,才图补救,那时候却已经晚了。

矫正小的弊端,用力小收效大。等待已造成灾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则使出全身力气也不见得可以补救成功,虽说做事情不可犹犹豫豫,当断不断,但如果不加仔细考虑,甚至轻慢处事,损失可能比不做还要大。

三国时候吴国孙策转战千里,完全占有了江东,他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交战,相持不下,就想去袭击许昌。曹的部下听说后,都很惊恐。

曹操说:“孙策吞并了江东以后,把当地的一批豪杰都除掉了,因为他自恃部下能为他拼死效力。但是孙策轻敌而无防备,即便有百万大军,却跟一人独行差不多,如果有埋伏的刺客突然而出,一个人就可以对付他,我看他一定死在刺客的手里。”

谋士虞翻劝孙策说:“您善于使用乌合之众,指挥零散归附的士卒,使他们为您拼死效力,这是因为您有汉高祖的雄才大略呵!但您轻易外出,大家都很忧虑,尊贵的白龙化作大鱼在海中邀游,被渔夫豫且捉住,白蛇自己出来,被刘邦斩为两截,希望您稍微留意一些吧!”

孙策向来闻过则喜,他点点头说:“先生说得太对了。”可是闻过则喜并不等于闻过则改,他仍然喜欢独自出游,终于在准备进击许昌时,中了几个刺客的埋伏,被干掉了。

所以,真正能够做大事情的人物,处理每一件事时都兢兢业业,像踩着老虎尾巴和走在春天冰面上一样,无时不怀有一种危惧感。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既要防止自满自足,又要避免走上另外一个极端。所谓物极必反,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走上顶峰以后,向相反的方向的发展。古人有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官场和生意场上的普遍规律,也是值得戒惧的另一个方面。地位与权力互为表里,地位所在必有权力之争,一旦功高盖主,使上峰感到到威胁,就难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处进思退就成为人生智能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如苏轼在《赠善相程杰》中所说的:“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缙绅。火色上腾虽有数,处进思退岂无人!”

以前尚且说人一走,茶就凉,现在则已经是人未走,茶已凉,人心之难测,由此可见,正所谓知人知面难知心。当今可与共患难有,不可与共欢乐多。所以,事到得意处,便应转思退步,这是是一种见好就收,豁达大度的胸怀,更是一种洞穿利害,以退让韬晦来谋求祸福转化的智能,是对利害祸福高瞻远瞩,而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之中的达观。

范蠡对这一认识可谓深刻,在越王灭吴以后,他说:“居家则致干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因此还相印,散财产,悄然远走高飞,避居到太湖一带,逍遥成巨富,潇洒终人生,成为中国商业鼻祖。

要处进思退,有时不仅需要智能,更要敢于付出代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曾国藩自请解散湘军,就是其处进思退的经典之作。曾国藩是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他编练湘军,在八旗军无能为力的时候独力支持局面,也因而在1861年11月受命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政事务,四省的督抚以下的文武,都归曾国藩节制、曾国藩成为有清以来权力最大的汉族实权者。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时的曾国藩可谓功成名就,风光无限。但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随着地位的节节上升,他并未飘飘然,相反却感到十分惶恐。他想的更多的不是安享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遭到兔死狗烹的厄运。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

曾国藩明白,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已经对他多有猜忌,因为他拥有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朝廷却难以不能指挥调动,满清大臣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他自己的下场也难以预料。于是,曾国藩主动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日久,已无昔日之生气,而且沾染了旧军队的恶习,奏请将湘军裁汰遣散。他想以此表示:曾某人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

同时,他在上奏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上峰必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则会产生居功要挟或者认为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猜疑。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这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美国二战著名将领麦克阿瑟曾经说:“我听说中国人崇尚处进思退,这也是中庸之道吧!我们西方人不太理解,万一有更辉煌的前程,不就半途而废了?”麦克阿瑟不明白,应当处进思退的时候,恰恰是可能有更辉煌前程的时候,因为这儿即使不是顶点,也已经很接近顶点,如果不能及时思退,将无路可退。

麦克阿瑟不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明白处进思退的哲学思想。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到达其人生顶点,由于其占领日本的功绩,在全球享有巨大声望,连美国政府和总统都要看其脸色说话。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参战。美国政府为了保证麦克阿瑟这个美国英雄的光辉形象不受任何污染,并不想让他指挥朝鲜战争,但是麦克阿瑟不知进退,无论如何都要指挥朝鲜战争,甚至连美国政府的战争指导思想也敢于违背。迫使美国政府顶着重重压力,强行免掉麦克阿瑟的全部军职,被迫回国。成为全球不知进退的经典。

以兵圣孙子和伍子胥来说,孙子不仅在用兵打仗方面表现得杰出的智能,从个人的人生选择上也表现得大智大睿!在帮助吴国要败强楚之后,他退隐归山,不知所终。据载,他还曾力劝伍子胥处进思退,伍子胥虽然后来也预见到吴国灭亡的结局,但终于不能自保,而被吴王赐剑自杀。

胡适说:“老子称‘功成而身退’,这也算中国特色的智能吧!汉朝的张良建朝后杜门不出,得以善终;而韩信及诸王均被剪灭;明朝的刘伯温即使想退隐,也未得善终,其它如文臣第一的李善长,武将第一的徐达等皆被杀戮。中国有句话叫‘功高震主’,‘家天下’或许只能如此吧,至于说耽搁了前程,这是必然,不过也没办法,脑袋更重要”。

处进思退是一种回避,避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避开那种必然会造成的令人痛心的局面;同时它也是一种保留,就是在一生奋斗到顶点,眼看着要走下坡路时戛然而止,断然结束奋斗进程,全身而退,保留曾经的辉煌记忆。更进一步说,不能处进思退的话,付出生命事小,半生奋斗一世英名也往往随之付诸东流事大。历史上多少流芳后世的英雄,如韩信等人算是运气好的了,虽不得善终,但总算青史有名。那些因不得善终而湮没于历史的沉迹之下,名不见经传的英雄豪杰,又有谁知道会多少呢?

处进思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一种率直的生活理性,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郭子仪一生辉煌,得益于此不少。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