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再保险,在中国尚处于发展初期,但是作为保险公司的“保险公司”,它在补充保险公司资本金和提供理赔服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今日,和讯网保险频道独家采访了瑞士再保险公司业务副总裁舒爱瑞先生。就上半年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再保险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和“巨灾”险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地讨论。
瑞士再保险公司业务副总裁舒爱瑞先生
嘉宾简介:
舒爱瑞 瑞士再保险中国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
舒爱瑞2008年4月加入瑞士再保险任中国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
舒爱瑞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具有十多年投资银行业及金融服务业的行业经验,曾先后在北京和伦敦等地工作。
加入瑞士再保险前,舒爱瑞服务于戴普发银行(DEPFA Bank plc),任投资者关系管理总监。此前,在汉诺威再保险公司任企业传讯部副总监。从2001到2003年,他曾担任摩根大通证券公司分析师。2000年以前,他曾先后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北京代表处担任咨询师;在台北德国商会担任经济师;并在德国巴马克公司北京代表处担任财务主管。
舒爱瑞在德国Eberhard Karls 大学获得一等国际经济硕士学位,主修微观经济和金融;同时他还研修了中文和中国文化。在获得学位之前,他作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在华盛顿大学研修了一年。
舒爱瑞已婚,拥有网球教练职业资格。
精彩观点:
公司增长率和它的盈利能力有点不匹配,盈利能力没有增长率那么高,所以,增长率很快,盈利能力比较低,这就导致一个偿付能力的压力。
我们认为,(今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群保险公司它的偿付能力跌了30%—50%的百分点。
(再保险公司)不只获得了资本的支持,也获得了理赔的支持,可以说是一种买一赠一的状态。直保公司找再保公司合作有几个原因:一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二是资本量的原因。
政府自己花自己的钱买一个风险转移的产品,我们认为,这对在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汶川地震是一个例子,它对社会和中国经济来讲它的损失非常高,但因为保险的渗透率很低,保险公司理赔的内部风险相当小,不是保险公司不要理赔,是因为没有买保险的。
我们觉得目前银保是一个很成功的营销渠道,我们都知道,已经占市场的50%,但是这50%是靠什么样的产品,大部分的产品是储蓄性的产品,我们认为未来这些储蓄性的产品肯定会继续存在,但是从客户、监管、保险公司提供产品的角度来看,保障性的产品肯定会越来越重要。
如果一个银行和保险公司一对一合作,可能也不需要全国一对一合作,做一个试点或做一个产品的一对一合作,排他性的合作,我们觉得这对市场和客户会带来很多的优势。
精彩实录:
保费增长率与盈利能力不匹配 险企偿付压力增大
主持人:和讯的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瑞士再保险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舒爱瑞先生!舒总您好!
舒爱瑞:你好!
主持人: 2010年已经过去一半的时间,在上半年保险行业有个突出的表现是保险公司的增资数目大,保费也呈井喷式的增长方式,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舒爱瑞: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保险市场规模大,而且增长率非常快,公司增长率和它的盈利能力不匹配,盈利能力没有增长率那么高,所以,这就导致了偿付能力方面的压力。
主持人:去年贵公司曾经预测对于个别保险公司来说,如果依然以牺牲承保质量来追求市场规模的话,在今年,也就是2010年偿付能力会进一步得以恶化。半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就您的观察来看,今年的保险行业增长方式和增长模式您认为有什么变化呢?
舒爱瑞:我们认为,今年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盈利能力有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本来的业务盈利能力,我刚才已经说了比较低;另一方面今年的投资收入没有那么理想,资本市场不是特别稳定。这两点就使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的压力,导致需要通过一些方式增资,比如发债、增资扩股,再保险也是一个方式。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很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下降了30%—50%。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中国寿险规模和偿付能力的关系?
舒爱瑞:有很密切的关系。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中国保险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它的盈利能力,很多保险公司的盈利来自于投资利润,而非承保利润,这样的增长模式给中国市场带来了偿付能力压力。
[#page_再保险提供一种融资方式 提供“买一送一”服务#]
主持人:上半年保监会刚刚开了监管工作会议,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还是有九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您刚才谈到了可以利用再保险作为补充资本金的一种方式,我们怎么理解再保险作为资本的一种来源呢?
舒爱瑞:产险和寿险的再保险解决方案不太一样,但是产险和寿险都可以利用再保险来补充资本。再保险也是保险,如果一个保险公司利用再保险把业务转给我们,他们的偿付压力就低了。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股权和次级债增加资本来缓解偿付压力,但是再保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风险转移。比如发生了水灾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再保险公司当然也会提供给理赔,所以,保险公司不只获得了资本的支持,也获得了理赔的支持,可以说是一种买一赠一的状态。
主持人:再保险不仅可以提供融资的方式,也可以转移保险公司的风险。
舒爱瑞:是的。
再保险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将会迅速增长
主持人:贵公司和国内保险公司的合作中,目前看来效果如何?
舒爱瑞:我们提供再保险比例分保的例子比较多,比如一个保险公司把它的一种业务的百分之多少转给我们,我们承担相应的理赔、偿付能力等等压力。我们已经做了几个案例,不管是产险还是寿险,这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方式。
主持人:贵公司也曾经表示目前市场的形势对再保险的需求有日益增长的趋势,您目前有没有相关数据方面的支持呢?
舒爱瑞:我们都知道中国直保市场的增长率是很高的,再保险市场的增长率和直保市场增长率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以外,我们也看到,为什么再保市场的增长率在中国可以比较快?一是我们觉得直保公司的风险转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再保险的融资作用,二是我刚才说的买一赠一(偿付能力加风险转移)的作用。
主持人:再保险公司在风险转移上有什么优势呢?比如在核保、评估方面会有没有更多的经验,更资深的经验?
舒爱瑞:我不觉得跟我们客户相比,我们的经验更多,更深。我觉得我们可能在某一些技术方面在国外有一些经验,但同时我们也从客户那里学习到了一些经验。在风险转移方面,在这里的直保公司为什么要找像我们瑞士再保险这样的再保公司合作,有几个原因:一是你刚才说的技术方面的原因,二是资本是否雄厚。再保险伙伴需要是很大,很稳定的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因素,比如价格等都要考虑。我们认为我们是中国的直保公司越来越看重的再保险合作伙伴。
主持人:保险业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朝阳市场,当它发展得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它就越来越需要专业的再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舒爱瑞:举一个例子,比如在北京,地震不是算一个比较大的风险吗,我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累积风险,意思是说因为在北京,所有的房子、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风险,如果北京发生地震的话,那么损失会很大。不仅如此,累积风险可能会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所以,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累积风险增长非常迅速,也导致再保险需求在这方面越来越高。
保险意识不强成为巨灾保险发展瓶颈
主持人:您也提到巨灾风险,我们知道08年的时候,四川地震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其实保险赔付相对来说是非常非常低的,包括我国保险密度和深度、发达国家相比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您认为巨灾保险制度来说,目前推进它的最大瓶颈在哪里?
舒爱瑞:你说的很对,汶川地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社会和中国经济来讲它的损失非常高,但因为保险的渗透率很低,保险公司承担的损失相当小。不是保险公司不要理赔,是因为没有买那么多保险。我们觉得这个一定要改变,中国南部的水灾比较多,我估计水灾保险理赔和经济损失相比也不会很高。同样的原因,就是因为买保险的人不够。现在政府也在考虑出台和巨灾保险相关的一些政策。当然,不只是政府,再保险公司、直保公司都要合作,不只是公司和政府的意识要提高,也是把老百姓的保险意识提高。
主持人:这需要做一个投资者教育的工作。
舒爱瑞:这肯定是。我有时候问朋友,你的房子买了保险吗?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跟我说买了他自己房子的保险,虽然他有很大的贷款。这个房子在河边怎么办?如果有地震怎么办?如果真的发生了当然大家要互助,要救济,但最好还是在灾难发生之前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再保、直保公司跟大家要解释更清楚,为什么买保险是一个好东西,为什么买保险不只是对保险公司有好处,对个人也是有好处的,为什么这个钱很值得花。
主持人:你刚才讲保险对于整个中国市民、老百姓来说渗透率是比较低的,意识上有点问题,我们需要做点投资者教育的工作,但就整个市场来讲,业内也有一种声音,保险公司很少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包括理赔上的一些问题导致这个产品可能推广度不够,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舒爱瑞:我觉得这不仅在中国是个问题,保险在各个国家的老百姓的眼里都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事情。如果曾经发生出过险,比如房子烧掉了,保险公司帮他理赔,他对保险公司的看法肯定是很好的。但大部分人不会出险,买了保险却一直不需要它,可能就觉得保险并不紧迫。我认为,对巨灾来说,保险肯定是百分之百好的东西,因为巨灾发生以后,没什么话可讲,没有一个保险公司不会理赔的,因为太明显,你有损失,买了保险,那保险就会帮你。你提的这些问题在巨灾领域比较小。
主持人:在巨灾保险制度方面的瓶颈在哪儿?贵公司近两年曾经开了一个巨灾数据方面的研讨会,在数据标准化和透明度方面贵公司有什么看法呢?
舒爱瑞: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模型公司等等都需要依靠高质量、高度透明、高度标准化的数据。数据透明度高,就容易预测风险,更加科学地管理风险。提高数据透明度和标准化水平肯定是一个好事情。
政府购买再保险将是农业险一个重要趋势
主持人:我记得去年瑞再中国执行总裁魏总曾经提到,再保险有缓解资本压力以及提高风险管控的优势,未来一两年在中国市场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为拥有147年历史的再保险老牌公司来说,怎么争取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机会呢?
舒爱瑞:我还记得很清楚他当时这句话。也许我可以这么理解你的问题,我们有哪些具体行动来对这个市场做一些贡献。我觉得我们已经做了不少,除了我们日常业务,我们还特别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推出了一些产品和解决方案,我最想提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和北京市政府合作,做了一个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方案。北京市政府将直接出资为在北京从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保险公司就是再保险合约的受益人。如果在北京农业保险发生损失,比方说冰雹等,我们将会直接理赔给那些直保公司。这个例子为什么很特别?因为政府自己花钱买风险转移的产品,我们认为,这在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主持人:而且也是瑞再在中国市场的一种创新。
舒爱瑞:应该算挺创新的。
主持人:这个项目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舒爱瑞:去年开始的。
主持人:现在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
舒爱瑞:对。
主持人:现在评估起来效果怎么样呢?
舒爱瑞:效果是我们去年没有很大的损失,还好,最好的效果还是没有出什么问题。我们感觉是三方对这个方案的评估都是积极肯定的。我们认为当初设计的方案是对的。北京市政府在全国开创了一种成功的风险转移模式,直保公司可以专注他们要做的业务,就是农业保险,他们知道后面还有一个瑞再,还有市政府帮他们,承担最大的风险,所以,大家都很满意。
[#page_瑞再正在制作中国分地区的风险模型#]
主持人:未来贵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上还会有哪些创新和其它发展方向吗?
舒爱瑞:农险对我们来讲在未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在中国需求是很大的,增长率非常高。我们除了农险以外,还有一些方案,当然巨灾也是非常热的话题,对我们来说147年来巨灾一直是很热的话题。现在看中国不管政府还是老百姓都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要,我们也在准备一些解决方案,不只是再保险产品,我们也做了很基础的东西。比如有一个国际的组织叫“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风险标的风险累积标准化组织”,简称CRESTA。它就致力于在各国建立有针对性的巨灾风险地域代码体系,便于统一整合并有效交换巨灾数据。中国原来的巨灾风险地域区划很大。以前,中国巨灾保险数据的交换多以省市等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这对恰当的风险管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2009年初,瑞士再保险作为CRESTA的秘书处公司,为中国建立了新的更为详细的巨灾风险地域代码体系。我们希望在使用了这种类似于邮政编码的新的地域代码体系以后,能有助于保险行业更有效地交换数据,从而提高国内巨灾保险的风险管理水平。
中国的“再保险市场”具有三大特点
主持人:您认为作为一家外资再保险公司目前在中国开展业务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呢?
舒爱瑞:我们作为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历史也不短,2003年我们成立了分公司,之前有代表处,所以和我们的客户相比,历史比有些客户还长,虽然我们是一个外资公司。从难度来讲,我们也并不认为中国市场比别的市场难很多,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中国保险市场算是比较年轻的市场,历史不是特别长,所以对再保险公司来说数据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些数据可能没有其他市场那么久,在预测风险时,靠历史数据可能有点困难。
主持人:没有历史数据可以参考是吗?
舒爱瑞:对,因为历史很短,可能在十年之内发生的灾害并不具备代表性,比如评估地震风险需要几百年的数据,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渗透率也比较低。第三当然这也是好事情,增长率非常快。
主持人:可以说未来的市场空间也是非常大的。
舒爱瑞:如果今天做一个再保合同,对再保险公司来说,很重要的是明年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我也不知道明年的增长率会有多快,所以定价在中国比在国外成熟的市场要难一些。除此之外,大部分不是困难,而是优势。
银行和险企“一对一”合作模式有利于银保渠道健康发展
主持人:我最后一个问题关于银行保险渠道的问题,舒总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了,您曾经说过与更先进的银保市场相比,目前中国银保市 场的产品和服务都有很多真空地带,您所指的真空地带指的是什么呢?
舒爱瑞:我们对银行保险做了一个研究报告,为什么做这么一个报告,不是想告诉银保公司应该怎么做事情,他们自己很清楚应该怎么经营。我们是想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市场和我们曾经在别的国家,别的地方看到的市场状态相比,有哪些不同;而且根据我们在其它市场的经验,看这个市场下一步的发展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可以怎样为下一步的银行保险做好准备,会有哪些困难和需求。我们想在这几个方面提供一些看法。我们觉得目前银保是一个很成功的营销渠道,我们都知道,已经占市场的50%。但是这50%是靠什么样的产品?大部分的产品是储蓄性的产品,我们认为未来这些储蓄性的产品肯定会继续存在,但是从客户、监管、保险公司提供产品的角度来看,保障性的产品肯定会越来越重要。但保障性的产品一般来讲总比储蓄性的产品更需要解释,更需要一对一地推销,为了从储蓄性到保障性的状态过渡需要做哪些工作呢?我们认为经营模式需要一些改变,需要一些新的合作方式。
最重要的是合作方式,保险公司和银行现在是“多与多”的模式,意思是很多保险公司同时和很多银行合作,十个保险公司和一个银行合作,同时一个保险公司也会和十个不同的银行合作,这样就变成一个很杂的状态。
主持人:而且它会衍生一个问题,就是手续费的恶性竞争。
舒爱瑞:这肯定是,因为它的竞争就是靠手续费来定,我们认为,因为这样的状态,保险公司在银保市场的盈利能力很低。保险公司为什么要提供非常好的服务,为什么要提供最新的产品?保险公司没有这样做的动力。如果一个银行和保险公司一对一合作,可能也不需要全国一对一合作,做一个区域试点或做一个产品的一对一合作试点,排他性的合作,我们觉得这对市场和客户会带来很多的优势。所以,我觉得这个合作方式会改变。
至于说到哪些产品目前有,哪些产品目前没有,我们认为目前没有的产品是保障性的产品,比方说重病或者养老方面的产品,甚至产险的产品也是。这些产品将来会越来越多,我们看其它国家的市场都是这样的趋势。
主持人:在银保渠道里,作为消费者,我除了可以买到储蓄类的产品,我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了?
舒爱瑞:这是肯定的,因为目前消费者去银行还是为了银行的业务,不知道除此之外银行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保障性的保险,但是将来,我们认为这里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这种合作方式也可以改变银保渠道只提供保费规模,而利润率很低的情况。
舒爱瑞:肯定是的。
主持人:您刚刚讲一对一,因为现在行业里比较多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保险之间的并购,深度合作,其实这种并购也会促进未来一对一的合作?
舒爱瑞:是的,这是一对一合作的一个方式,银行买一个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买一个银行,但这不是唯一的合作方式。你也可以采取合作伙伴的方式,这个方式在很多地方也比较普遍,比如你们可以做十年的合作伙伴,所有的保险产品、理赔、服务都是由一家保险公司可以提供的,在十年内不变。另一个方式是,可能银行持有一个小的保险公司,这个保险公司可以提供某一些产品,但一些比较特别的,自己比较难做,比较特殊的产品可以和另外一个较大,较成熟的保险公司合作,做针对一两个产品的排他性的合作也可以。其他的合作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我是一家比较大的银行,也许我在中国的北方和保险公司A合作,在南部和保险公司B合作。
主持人:从占比来说呢?您认为银保渠道占50%的比例是比较理性的占比吗?因为银保渠道在某些公司甚至能达到九成的比例,您认为这么高的占比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吗?
舒爱瑞:这要看这个保险公司是什么样的目的,比如我是一个新的保险公司,新加入中国市场,不管外资、合资还是中资公司,也许对我来讲,第一年、第二年最有利的战略就是通过银保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如果我要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是很贵的,费用也是很高,而且营销员也不是从第一天就开始为公司盈利,公司要培训,需要建立系统等。所以银保对保险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对于比较大的保险公司来说,可能他们要考虑的是在银保渠道怎么可以提高利润率。我刚才说的那些方式,有些保险公司早就开始做了。保监会和银监会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银保问题。我们的报告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做出来的。我认为,两三年以后,我们看到银保市场和现在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银保市场没有这个创新力,我认为别的渠道增长率肯定比银保渠道要快,包括经纪人。国外很多市场都是这么发展的,保障性很高的产品,需要很多服务的产品,有时候银保也不是唯一的渠道。
主持人:谢谢您,因为我们确实看到,尽管保险行业在中国来说是一个朝阳行业,但它从规模已经往利润进行转变,有这个发展方向,我们相信未来这个市场会更加健康和理性的。谢谢舒总接受和讯网的专访,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