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最大的架构变化,一是平台+APP架构的兴起;二是用户系统及用户关系回到中心舞台。
SNS浪潮留下的主要遗产都是架构性的变化,而非单独的服务,这些架构有:用户自创内容(UGC)、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映射、“人-物-互动”架构、开放平台与开放API,以及平台+APP架构。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平台化和社会关系映射。
平台需要技术领先与行业地位,需要有海量用户,需要愿意与能够分发利益,需要能吸引到大量开发者。平台是“果”,而不是“因”,平台是积累出来的,而不是因为有平台才有之后的一切。
基于以上两点,开放平台与开放API、平台+APP架构、是否实施平台战略,只是极少数公司要考虑的。多数人要考虑的则是,是否可以通过API 开发在平台上应用(比如直接利用Facebook、开心网中的用户量及用户社会关系),是否可以通过开放平台利用基础设施(比如Google地图、利用网络支付平台),是否可以通过开发Android或iPhone手机应用获利,做电子商务是选择在淘宝开店还是独立开店,等等。
平台+APP架构现在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浪潮所致。用户移动上网,要获得复杂的应用效果,基于Wap或Web的网站暂时还做不到。两个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提供的是APP Store或Market(应用商店或应用市场)的模式,让应用服务商以APP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复杂服务,这与手机Symbian系统沿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方式截然不同。而在互联网上,Facebook等SNS网站也采用类似方式,APP和应用软件的不同,是APP在呈现方面受到平台的约束非常多,要严格符合平台的规范。平台,可以看成是高速公路的建造者和收费站。
平台与APP开发者的关系是否有主从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因为用户、平台、控制权都在平台一方,平台是生态系统的营造者。但深究下去,这两者其实深耕的不同领域,各有不同擅长,百度也曾是为门户提供搜索服务的供应商,Facebook的社交游戏开发商Zynga影响力不逊于平台。
从全局、宏观看,只有平台能做全面的社会关系映射,把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映射到互联网上,在网络上为用户构建新关系网。但从微观看,每家公司、每个产品和服务都有自己独特的用户群,是单独服务他们还是让这些用户之间关联起来,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社会关系映射。正如之前所讨论的,每家公司持续累积的基础,推到极致,都可归结为“用户”、用户之间的关系。
每个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累积用户、创建用户关系。为方便讨论,我们以搜索引擎的几家公司为例。搜索引擎公司不管是Google还是百度在建立SNS业务上都不算特别成功,这可能是因为搜索引擎是信息的互联网,而SNS是人的网络,两者并不完全匹配。不过,在SNS浪潮中,它们也不是全无建树,都发展出自己的强大用户系统和注册用户基础。搜索引擎的路径很有意思,Google的路径是以Gmail为核心的用户系统,百度则是以贴吧为核心的用户系统。
各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主要网络资产,过去可能是一些单个的大流量页面,最极端的例子是hao123这样的导航页面,而在这波浪潮之后,包括腾讯例子所展示的,以独特产品累积出来的用户系统,变成主要的网络资产。用户系统不再是简单的保存用户信息的地方,而变成核心,其中的社会关系更是重中之重。
平台+APP架构,背后的逻辑是可以借平台的海量用户来发展。但是,虽然可能存在占优势的用户系统,比如腾讯QQ,不过全互联网大一统的用户系统是不太可能形成的,每个服务依然必须去形成、累积自己的特定用户系统,这是需要极度个性化的。从用户这一视角观察,携程强化在自身领域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与其几年来在机场等各处大力推广携程卡、积累用户有关。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到来,有可能出现又一波累积用户的机会。
SNS之后,一切都变了,而最大的架构变化,一是平台+APP架构的兴起;二是用户系统及用户关系回到中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