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沃尔沃中国战略存疑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1-04-21 来源:《中国企业家》

关键字:战略管理

3月29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世纪大道旁。大风,让这个城市显得有些凌乱。临近中午,在警车护卫下,几辆中巴车拐进马路北边竖着一块牌子的旷野中。而后,这个阵势庞大的车队又在警灯闪烁中消失在风里。

  3月29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世纪大道旁。大风,让这个城市显得有些凌乱。临近中午,在警车护卫下,几辆中巴车拐进马路北边竖着一块牌子的旷野中。而后,这个阵势庞大的车队又在警灯闪烁中消失在风里。

  车里的人,是黑龙江省和大庆市的官员。那块竖着牌子的平地,就是酝酿中的沃尔沃大庆工厂所在地。

  一个月前的2月25日,当沃尔沃的中国五年战略在京宣布时,作为沃尔沃中国两个生产基地之一,大庆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的新形象开始得到某种确认。

  沃尔沃在中国五年发展战略中宣布,到2015年,沃尔沃的中国销量将达到20万台(2010年,这一数字为3.1万辆),经销商数量将从106家增至220家。位于成都的新厂将在2013年投产,产能10万辆。与此同时,沃尔沃董事会也已经批准了在大庆建厂的计划。

  这些都在增强着大庆市向汽车工业跑步前进的决心。

  此前,这是一座以石油及“铁人精神”闻名的城市。但是,在吉利并购沃尔沃的交易中,大庆市出手阔绰,出资30亿元人民币,在2010年8月交割完成后,持有沃尔沃37%的股份。即便如此,大庆与汽车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晰。

  “我们这样模糊也是有意识的。收购之后,沃尔沃内部也要统一思想,尤其是瑞典那边。完了还有国家发改委的审批。这两个都是必过的关。大庆人喜欢做实事,不愿过多宣传。因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庆市一位熟知情况的官员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这不是官话、套话。3月29日傍晚,那块写满沃尔沃汽车项目介绍的牌子就被换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发展汽车工业的标语。

  但沃尔沃给大庆带来的汽车冲动却并没有在这个城市销声匿迹。在世纪大道的一个高端楼盘旁边,一家崭新的沃尔沃4S店正在施工,路边已经竖起了一个醒目的VOLVO标识。这家4S店的员工来自大连尊荣—沃尔沃在东北地区的代理经销商集团。

  以往,大庆当地的汽车销售,包括奔驰、奥迪和宝马的4S店聚集在汽配城一带,而这家筹备中的沃尔沃4S店,却更像大庆的一个新地标建筑,跟最近的奔驰4S店也隔了几个路口。

  “大庆市现在正面临转型。”在那位官员的办公室里,他边往手上绕着电话线边说,“这跟鄂尔多斯的转型有类似的一面,但还不完全一样。大庆的经济结构还是更良性。鄂尔多斯可以卖煤田什么的,但大庆市政府没有这个权利。油都是国家的。我们的发展总体来说更平衡。”

  或许正是因此,大庆市才向沃尔沃项目伸出了如此之粗的“橄榄枝”。“从地方的角度看,这是我们投资最大的一次。”

  在本刊的采访过程中,甚至感觉到大庆市政府在投入巨资之后的隐隐不安。一个细节是,在沃尔沃不久前公布的中国五年战略中,传达的信息是成都基地将在2013年首先投产,而对大庆基地的投产时间并未提及。但上述大庆市官员却坚称,大庆基地将在2012年投产。“我不知道成都的计划,我们的计划是2012年建成”;“在这个项目上,我们始终都有压力,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难题,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现在的进度跟原来规划的差不多。”

  作为沃尔沃话题的真正主角,李书福并不认为沃尔沃生产基地的选址存在任何问题。至少他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没有一丝担忧。

  在2月25日的中国战略发布会上,有人对大庆和成都的选址提出疑问,认为这是对当地政府的“投桃报李”。除了大庆市给吉利提供了30亿的现金支持外,有报道称,成都市则通过金融机构为吉利提供了50亿的融资及贷款。

  对此,李书福回应说:“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我们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行为必须符合商业的逻辑,这种逻辑必须建立在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企业发展战略基础上。”

  如果再追问,李书福会告诉你,生产基地的选择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吻合。

  实际上,这些都是沃尔沃被吉利并购之后,重返中国市场的冰山一角。

  在此之前,沃尔沃的生产基地曾有多处选择。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北京和上海。但两者都无疾而终。有知情人士告知本刊,北京之所以落选,与北汽不无关系。“北汽想在沃尔沃中参股。”这就意味着,北汽也要在沃尔沃项目中拥有发言权。李书福只得另择它处。这一传闻未得到吉利和北汽方面的确认。

  至于上海,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上海市领导曾对现任沃尔沃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童志远表示:“我们就欢迎竞争,上海的汽车工业越多越好,欢迎你们来,条件你们提。”这让被迫撤离北京地区的沃尔沃中国团队备受鼓舞。今年1月25日,沃尔沃中国总部落户上海嘉定,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技术中心也同时宣布成立。而竞争也在暗中进行。关于“吉利向上汽系多家企业的技术人员伸出橄榄枝”的报道频频出现。

  成都的入选,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市场在什么地方,我们到什么地方建厂。”在2月25日的发布会上,童志远对本刊说,“而且西部的劳动力富余,工资至少比东部沿海低30%。配套不成熟?原来我们是长安福特生产,很多供应商都是在成都、重庆附近,我们在成都生产跟在重庆生产没什么差别。所以长安福特的代工合同结束后,未来重庆的产品我们都放到成都去,这是很自然的过渡。”

  在此之前,吉利已在成都建有一个工厂,以多用途乘用车SUV为主体,经济型轿车、皮卡车为辅。

  在吉利前高管王自亮的《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一书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2009年10月28日,吉利在成都基地举行了一款新车下线仪式,李书福晚上受到了成都市委书记接见,市长设晚宴招待。当电视里播出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竞购方时,晚宴的氛围由热络转为激奋。成都市长是个很会抓住机遇的人,他立马对李书福提出要求,将来收购成功时,沃尔沃的中国基地首选为成都。他说他为此事可以连干三杯,但李书福董事长必须答应这个要求。

  对李书福来说,沃尔沃项目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被吸引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目光,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也开始成为他的同行者。“李书福找人还真有两下子,他要是看得上的人,总会把你追到手,今年不成明年也会把你‘招安’。他会使用乌托邦式的美丽烟雾,会让人到小酒馆传达他的渴慕之意,会写给你一封宣称‘我们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携手合作’的浪漫书信,往往‘人在曹营’你的精神却早已被他‘招安’了。”王自亮在书中写道。

  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能跟得上李书福的脚步。在昔日加盟沃尔沃项目的操盘手中,已经有几位离开了公众的视线,如张和袁小林。如果再联想到前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祯加盟吉利集团3个月即挂冠而去,人们对李书福的整合沃尔沃之旅或许要画个问号。

  如今,扮演沃尔沃新闻发言人、负责公关传播的是沃尔沃中国副总裁宁述勇。对曾在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和陶氏化学等外企任职的宁述勇来说,新工作的挑战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因为他面临的是一个时常语出惊人的老板。

  3月初,吉利的“两会”沟通会上,李书福对沃尔沃品牌定位问题的回答让他有些困扰。李书福说,在跟沃尔沃的国外团队讨论时,“他们认为沃尔沃应该继续走安全、低调、高品位的品牌内涵,不应该简单地跟竞争对手去做大车。”而李书福认为,“中国汽车市场这样高品位的人还不多,一味坚持安全低调高品位,中国市场就打不开。”

  “现在沃尔沃的管理层、员工、工会的领袖,都不断来到中国。我们就教育他,你看中国的酒店都是很大的,大堂都是很高的,房间也是很大很高的。我带他们去故宫看,我说中国原来的皇帝都是这样的,房子不住人,也要建好多。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但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浪费,这显得人很没有自尊,显得人很渺小。这就不是以人为本。我说在中国,房子建得又大又高,就是以人为本,就显得人有威风感。这样才能受尊重嘛。”李说。

  在吉利随后给媒体发的现场速记整理中,这一段的内容被删掉。但随后,在不同场合,李书福都被问到类似问题。

  “去年刚交割的时候,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文化、管理理念上的不同,甚至有一些冲突的地方,这非常非常正常。”宁述勇说,“全球这么大的一个并购,要是没有这样的问题,那是撒谎!”但在他看来,这一激荡的过程随着沃尔沃中国战略的发布,已经画上了句点。

  在一位长期关注沃尔沃项目的行业人士看来,在被福特控制了10年之后,沃尔沃可能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一个概念,也消磨了奋斗进取的精神。这也是李书福作为一个外来者,能给沃尔沃这个品牌带来的有价值的地方,即让这个品牌更加地市场导向,突破原有品牌的边边框框。

  有人曾对宁述勇说,明显能感觉到2011年的元旦一过,沃尔沃的活动频率大幅增加。这个评价让宁述勇很受用。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即,在中国团队加入后,沃尔沃对中国市场的反应更加快速和准确了。

  “我们希望把沃尔沃做成一个快速反应的公司,以我们的快速和灵活性实现目标。”沃尔沃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雅各布说。

  宁述勇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沃尔沃收购过程和重返中国的点点滴滴,其中不乏感人的场景。他在考虑等到今年的8月份,即沃尔沃交割一周年之际,跟沃尔沃的中国团队一起,分享这些从未公开的记忆。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