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财富观察>财经要闻>文章页
到美国发展高铁的两大问题
字号:

类别: 行业 时间: 2011-06-29 来源:《英才》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我参加的第三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涉及内容很多,有人权、安全、国防、经济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个企业家对话专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这个对话是这次所有对话里面的重头戏,所以她很看重。

  到美国发展高铁的两大问题

  口述|赵小刚

  采访|朱雪尘

  我参加的第三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涉及内容很多,有人权、安全、国防、经济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个企业家对话专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这个对话是这次所有对话里面的重头戏,所以她很看重。

  一开始是所有的部长都不参加,只是四个国家元首特别代表参加。中国就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专栏)和国务委员戴秉国,美国是财长盖特纳和希拉里。然后一边六位企业家,后来临时决定两国的商务部长,就是骆家辉和陈德铭(专栏)参加这个会议,一共18个人。地点在布莱尔宫,就是美国的国宾馆。会议盖特纳主持,由王岐山、希拉里和戴秉国致辞。然后是逆时针顺序发言,我是第四个。

  发言的时候我说,现在中美企业互相投资差距很大,我是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据我了解,中国企业很多都愿意到美国去投资,但是对美国的政策大家都不清楚,有点担心,所以怎么样加强中美企业信息交流很重要。

  在会前,我和陶氏公司的CEO,仅十几分钟,就聊到很多商机,说明我们这种沟通还是很少,这种形式的交流应该多一些。

  接着我主要介绍了一下中国高铁的发展,并对美国的高铁发展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奥巴马总统一年中多次提出要发展高铁,但是最近也听到一些有利和不利的消息,不利的消息是个别的州政府因为财政问题取消了高铁的项目。同时,众议院最近又通过一项法案,要缩减对高铁的投入,因为美国政府也没钱了,我说这是不好的消息。好的消息呢,就是我在对话的前一天,美国的交通运输部长说要继续对美国高速列车追加20亿美元的投资,我说这个好像是个好消息。但我的问题是,现在美国政府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就高铁基本建设的一个推进计划,如果有是什么内容,我想如果有了这个东西,我们来投资就更有信心了。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南车跟美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合作历史了,前几天还跟美国西屋公司签了一个协议,要通过合作把美国西屋公司的产品介绍到中国来,另外,之前我们还和GE公司签了战略框架协议,在美国本土发展美国的高速列车。但问题是美国有一个Buy American(买美国货)的法案,这个法案对吸引投资不是有利的,举一个例子,这个法案要求产品必须60%的本地化,可高速列车在美国是一个刚刚才酝酿的产业,市场还没形成就要搞本地化那必然导致成本大大提高,那么怎么参与市场竞争?怎么发展这个产业?20年前美国来中国开拓市场的时候,中国可没有这个法案,都是买你的东西。等到中国的市场做起来了以后,你自然而然的就搞本地化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要到美国建厂。

  现在奥巴马提出来要回归工业,回归工业就应该中国企业去美国会受到欢迎,这是趋势。

  独家高端领袖对话——中国高铁很现实

  关于盈利

  《英才》:我们看到一组数据,一季度中国南车的净利达到11.82亿,增长是122%,但是同期铁道部第一个季度亏损达到了37亿,你怎么看待这组数据?

  赵小刚:铁道部每年的营业收入大概是7000- 8000亿元,今年大概是8000多亿元,从历史上看它基本上处于一个盈亏平衡。中国的铁路是一个公益事业,发达地区补贴欠发达地区,这里面有政治意图,有战略意图,所以整个系统诸多争论权威解答中国高铁很现实只要维持能够运转,包括能够更新换代就行了。

  全世界各个国家铁路都是政府补贴的,而中国铁路最近十多年发展,政府基本上没有补贴。如果讲到每个季度的盈利情况,我觉得这对于800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来说,基本上是一个盈亏平衡的状态,有时候盈利几十亿也很正常,这个不能说明问题。

  《英才》:目前,京沪高铁已经开始正式的试运行了,这条铁路被争议了21年,你觉得,目前的造价超过预算很多,速度也在往下降,从时速350公里降到300公里和250公里,这对你们未来的盈利构成影响吗?

  赵小刚:预算的确是增加了,10年前的概算应该是1公里1个亿吧,就是1300多公里,1300多亿吧,现在大概是2000亿出头,每公里不到1.5亿。

  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这么长时间土地价格涨了多少。

  《英才》:其实一个高速铁路要争议21年才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而且即使这样还是不断地被争议?

  赵小刚:这么大的工程有不同的声音说明中国很民主。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大项目没有争议的,埃菲尔铁塔争议了多少年,现在法国人才认可它,刚开始建的时候可能一大部分法国人都不同意。

  我觉得中国发展高铁是找到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不同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另辟了一条蹊径,如果这条路走成功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也是有示范性效应的。

  关于速度

  《英才》:你会不会觉得中国南车的发展速度,就像高铁时速一样越来越快?

  赵小刚:发展速度快吗?

  《英才》:很多人觉得这是惊人的速度。

  赵小刚:我们搞高速列车研究20年时间了,只不过是成果反映到这些年来,我们第一台高速列车出来是1998年,当时是200公里的时速。1998年到现在多少年了,都13年了。但是欧洲像法国、德国,他们是上世纪80-90年代发展的,真的到稳定运行200多公里也用了十多年时间。日本最早1964年搞高速铁路,他运行到270公里时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我们也了解了他们很多技术,何况这次又通过引进技术,应该说时间并不是很快的,我认为是正常的速度。

  《英才》:现在铁道部把速度降到时速300公里或300公里以下,会不会影响到未来的业绩?因为你们都是按照高速去建厂,已经投入了这么多,会影响订单吗?

  赵小刚:这个线路建设的标准是按350公里建设的,那么现在运行300公里,运行一两年以后我预计他会把速度提上去。能开多少速度和你运行多少速度没有一个必然的关系,就像你买宝马,它能开时速200公里,但高速公路只能开时速120公里,那你为什么不买一个最高时速120公里的汽车,这样不是更省钱吗?就是说要有一定的余量,火车也一样。

  关于能耗

  《英才》:有人说,如果时速达到350公里,动车的单位能耗是跟飞机一样,这个有依据吗?

  赵小刚: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在沪杭线上南车的C R H380A实测在时速为300公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仅为3.64度电,相当于客运飞机的1/12。但是速度越高,单位能耗确实是急速上升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地表的交通工具,时速在200—350公里之间是比较好的,根据客流的需要开行时速200—300公里之间的,同时根据部分旅客对时间要求比较高,开行少量时速350—380公里的,这是可行的。因为我个人觉得超过1500公里范围应该是民航发挥主力军的作用,500-1500公里发挥高铁的主力军作用,这是不同的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问题。

  关于安全

  《英才》:可是像德国和日本,他们的技术也很不错,为什么全世界只有法国、西班牙、中国,这三个国家运营350公里的?是因为不经济呢还是出于安全性考虑?

  赵小刚:不是安全,还是一个经济性问题。在一个350公里的线路上面同时可以跑200公里,就像高速公路设计标准最高时速120公里,你跑80公里不一样照跑。只是设计的时候,设计250的,那以后万一要跑300,这个空间不就没有了?还是要有发展的眼光,高铁一搞都是上百年的使用期,到时候想要提速整个线路又不行了。

  《英才》:像欧美这些国家有技术,也有钱,为什么不往高速发展呢?是什么制约他们?

  赵小刚:这一次我在美国,也跟他们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人民富裕程度也在很快的提升,以后也要变成一个发达国家,那么中国能走美国这条路吗?肯定是不现实的。如果按照美国的那种人均耗能的标准,世界上再增加一倍的石油产量也不够中国用,那肯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但是美国发展的年代没有高速铁路,所以罗斯福新政,就搞高速公路,拉动美国经济,再加上人口也相对比较少,虽然总量也不少,但跟中国比要少得多,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汽车文化。虽然后来发展了航空,但要改变这个汽车文化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是一个文化问题。为什么美国发展高铁争议那么大?我认为是文化问题,当然也有利益集团的博弈问题,发展高铁,对于一个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固有体系是冲击。

  中国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客户群体,当然与民航也有竞争,但也促进民航发展高铁到不了的地方,比如支线飞机。

  现在降速,也是给民航留一定空间,所以这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产物,并不是安全问题。

  《英才》:其实速度跟安全没有必然联系。

  赵小刚:没有。

  《英才》:但外界很容易将速度和安全连在一起。

  赵小刚:当年我们从日本引进时速250公里的车,它的脱轨系数(重要的安全性指标,用加载到车轮的横向作用力除以纵向作用力)是0.73,国际标准是小于0.8。简单地说就是纵向作用力越大横向作用力越小,越安全。后来,我们在引进的技术上开发300和350公里动车的时候,我们在时速300到350公里测试的脱轨系数是0.34,安全系数更好。等到380A这车,380公里时速测下来是0.1。这就引发了科学家的好奇,为什么速度越高,越安全?

  所以下一步我们就要开发一个时速500公里的车,来做这个科学实验。当然,这并不是实际运营。科学家想探测一个东西,地表高密度的空气,通过气流作用,对列车稳定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