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指数”正解
CPI继续上行。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CPI为5.5%,同比创出34个月以来的新高。而日前公布的6月份的CPI达6.4%,创出三年来的新高。
二次新高的创出,猪肉价格被视为重要因素。据官方计算:猪肉价格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上涨57.1%,影响CPI上涨约1.37个百分点,占到通胀总水平的两成。人们开玩笑地将CPI重解为“China Pig Index(中国猪肉指数)”。
部分观点认为在随后的日子里,CPI将会回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2011中国金融投资夏季峰会”上预测:回落有可能从8月份开始。但包括 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孙驰在内的其它人则预期:通胀很可能仍将高位运行。
在美联储的经济学家大卫·科恩看来,这种基于CPI的纠结,正表明“目前正处于一个微妙境地”。政府既希望保持对通胀的警惕,又不希望踩急刹车,以免经济出现“硬着陆”。在CPI新高之外,实体经济面临的资金短缺同样打眼—在深圳,约75%的企业面临资金困境;而浙江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已高达25%-30%。
到目前为止,政府似乎更为关注通胀问题。央行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12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加息。而其中的3次加息动作,是在今年做出的。不过,企业主们已经开始有理由预期: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货币紧缩政策会提前结束。
CPI持续走高与实体经济发展放缓的对立,以及可能引发的滞涨风险,已经引起讨论。海关总署发布的6月进出口统计显示,当月的进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对欧盟和美国增速均为16.9%,而5月则为19.4%。尽管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郑跃声认为问题出在欧美市场本身,但仍有观察人士尖锐地指出:这已经给决策层提供了经济滞涨的预警信号。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日前已经直接发表观点:“时下,GDP已下行、CPI仍在上行,宏观调控应格外注意力度和节奏,否则有可能矫枉过正,特别是在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容易产生经济下行幅度过大的超调风险。”
官方也已经出现类似“不必过度关注CPI”的讲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7月8日谈及CPI时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会放开特定价格,引发额外的通胀,中国央行已准备好容纳这部分通胀”。同期,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也回应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有容乃大”:去年至今,金砖四国中印度的CPI涨幅8%-9%之间,俄罗斯7%,巴西6%,中国的CPI不算最高。
在巴曙松看来,除了中小企业面临进一步的资金压力,紧缩政策持续还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引发风险:1、4万亿元项目尚未完工。如果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可能导致在建项目资金断裂,造成地方融资平台的巨额坏账。目前,仅县级地方平台的债务总额就已达2.8万亿元;2,房地产投资可能明显下滑。“我们比较担心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集中释放,届时保障房增量投资较少,不能完全对冲,经济可能面临实质性的下行压力。”
外部环境也恐影响紧缩政策的进一步执行。巴曙松称,“美国经济复苏减速,日本经济前景暗淡,希腊债务危机后,欧元区强国不愿救助弱国,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的宏观政策应留有余地。”
当然,7月—8月间,宏观政策将处于一个被公认的“观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