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动画片,95%是个系统工程,还有5%才是艺术成分,这在中国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美国好莱坞就可以工业化?因为它有标准,不是靠感觉。迪斯尼、皮克斯为什么强?其实是有强大的科研团队在支持。
2004年转型开始,青青树整个团队就规定不许说“感觉”两字,什么都要量化。一张画稿,我们评判的标准全是数字:色温、对比、透视是多少,一个场景的数学开角是多少,基本功练的全是数学;一个动作的弹性变化,其实是重力学,物理。其实全是理科在支撑,你只要准确了,就是漂亮的。
现在我们老说中国没创意,而实际上创意不是个人化的行为或简单添加,我们是把创意当做在给定条件下的专业数学求解,当做一个技术和管理平台,这是我们商业模式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也是核心价值所在。
确定做《魁拔》之前,我们就确定是要做一个商业片,不是搞艺术,所以每做一步都要做了市场调研,问国内、问国外、问玩具商,完了问孩子。我们研究了动漫最发达的日本,发现日本市场上,最主流、最安全的类型片就是少年热血,在所有动画产品里有80%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行内说,七个公主(指少女漫画)抵不了一个小子。
少年热血类型动漫需要有一个团队,每个成员有特定的个性,要有恩情、义气……在这些经典元素下,我们要讲一个充满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式玄幻架空的故事。受众评价你这个片子行不行,关键是看你的故事的世界观是不是完整严谨。比如《哈利·波特》、《指环王》和一些游戏,故事里的种族、国家、各种体系都很完整。我们既然要做这件事情,就要做完整。
我们用两年搭建了一个百万字规模的时空百科全书,2009年才开始做《魁拔》。我们的原创内容团队有100来号人,做运营的有四五十号人,国内就没有我们这样冒险的模式。同行要么就是一个小工作室,要么就是1000多人的流水线工厂。
类型学日本,但管理学美国
实际上在运营和管理上,我们是向皮克斯学,皮克斯是迪斯尼后对动画电影影响最深远的公司,他们一开始就要把最核心的原创知识产权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深入研究过国内的动画片鼻祖万氏三兄弟、日本的宫崎骏、美国的迪斯尼和皮克斯。宫崎骏工作室也是100多人做原创,还有近100人做营销。但他们整个团队都是围绕宫崎骏一个人运转,没了宫崎骏这个公司就完了。日本的动画产业非常好,漫画家、出版社、玩具商都很肥,但动画制作团队在整个产业链里的收益只能拿到10%,因为他们没有知识产权。
《魁拔》这个片子,制作成本3500万元,发行成本2000万,发行中我们出了300万,另外1700万是联合出品方上海炫动卡通出的。炫动最大的资源就是SMG的电视传播,他们也是喜羊羊的发行团队。北方市场上,我们自己来向央广传媒借力。
这部片子稍晚也会在日本、欧洲和美国发行。国外发行和中国有个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国外市场成熟,发行商很清楚这部片子针对的就是动漫迷,它会帮你几家影院定向长期放映,靠口碑走一个细水长流。另外,发行商来看了片子,他觉得好就会买下来给你做运营。对于这个片子是百万美元量级的票房还是千万美元量级,他会出一个预估,根据预估提前告诉你发行方案,让你清楚知道每一个时间点会有什么样的收益,最多和最保守,你都心里有数。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是特别担心呢,因为做的时候就是按照国际标准做的,现在日本、欧洲、美国市场的发行商那里反响都特别好,在外面其实已经能收回很大一部分成本。
但国内票房这一块,业内的人是完全不看好的,因为院线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产品。现在国内电影院是一个卖方市场,屏幕少,观众多。院线们主要靠把会员卡卖给白领、小青年。他们喜欢大片、喜剧这类不费脑的常规类型。《魁拔》的最大缺点反而是太有内涵,只想图个乐的观众看不懂。
所以现在差不多所有院线经理都不看好,恨不得前三天不行就下片。还有个院线经理跑到百度的“魁拔吧”里说,我们那的影院每天就给你们排了5场,这已经是对你们最照顾了。它的核心受众是青春期这帮人。这个群体是最不稳定的,甚至从不进电影院。所以院线经理们认为这是最不靠谱的一帮观众,他们真的能来吗?时至今日,他们仍然不相信。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号,然后呢就有很多人直接发短信跟我赌,说你这个片子过不了500万;然后另外一拨人就说肯定能过亿,这就是冰火两重天。
我们觉得,国内的动漫市场还没有精耕细作。其实定向群体是有消费欲望的,只不过国内没有产品提供宣泄渠道。他们花大量的钱去邮购日本动漫的正版音像和周边产品,一点都不比白领买电影票的钱少。我们坚信内容为王,但内容好还得让人看见,所以我们最近一段的工作还是在攻院线经理。
现在所有的悬念就在,中国的动漫迷们会不会去买单?虽然在网上好像声音很大,但我们心里也没底,这个群体到底有多少人去?我们当初在做片子的时候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做了一个普适,内容上对动漫迷、白领、家长、学生,都留了开放的空间。但实际上让中国动漫迷信任中国动漫、掏钱是个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