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是个好东西,但没必要开着去稻田插秧,高铁虽好,却不是市场需求的产物,于是乱相频出。
■
文/刘植荣,独立学者,曾任世界银行、非洲银行非洲项目协调员
截至7月14日,京沪高铁通车仅14天就发生了7次故障,导致数十趟车趴窝、换车或晚点,有的晚了近3个小时,人们对京沪高铁的“三个最”(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也惴惴不安起来。在审视京沪高铁安全的时候,经济效益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高铁项目上马要适度,要与国民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不能急躁冒进,否则,就会犯下“大跃进”式的错误。
不可否认高铁是个好东西,但好东西并不一定是马上需求的东西。宝马轿车是个好东西,坐在里面很舒服,但对农民来说,在乡间土路上开着宝马去稻田插秧,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农村个体经济需求。
中国虽然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世界排名中等偏下,百姓收入排名更是靠后,中国仍是个穷国,高铁发展不能超出国民经济和百姓的承受能力。高铁发展过快,势必影响其他产业资本投入,产品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物价上涨。
根据铁道部的财务报表,铁道部2011年第一季度亏损37.6亿元,截至3月底总资产为3.41万亿元,总负债为1.98万亿元。另外,中国铁路采用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模式,一般各投资一半。也就是说,除了铁道部约2万亿元的债务外,地方政府还大约有2万亿元的债务。这样算来,中国目前的铁路债务总额大约为4万亿元,是GDP的1/10。我们假定其中的3/4用于高铁,高铁债务总额为3万亿元,按6.65%的利率计算,每年支付的融资利息就是1995亿元,平均每天支付利息5.5亿元!
有人认为国家修高铁与百姓无关,下面我们继续算这笔账,看修高铁与百姓有没有关系。
在目前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下,存款人吃亏,借款人沾光。存100元一年利息是3.5元,而通货膨胀让100元一年贬值6.4元,也就是说,在银行存款100元,一年后取出的103.5元相当于现值的97.1元,损失2.9元。在一个经济体内,有人受损必有人受益,储户损失的2.9元就是借款人的获利。目前一年期银行借款利率与CPI基本持平,实际上就相当于在银行借钱不用支付利息。高铁3万亿元的贷款,这就意味着储户每年无偿捐赠给高铁870亿元。
中国高铁目前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中国铁路是国有企业,如果高铁长期不盈利发生坏账,必然由政府财政冲抵,那最后还是由百姓埋单。
为了提高高铁上座率,减少亏损,铁道部大规模停开普通列车。京沪间原有的5对卧铺动车组取消,备受乘客青睐的“夕发朝至”特快也仅剩下T109/110。停驶普通列车让乘客怨声载道,由此可见,多数居民还不具备乘高铁旅行的经济实力。
乘高铁从北京到上海来回1110元,这对农民工来说就是一个月或半个月的工资,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从北京到上海特快来回358元,仅是高铁的1/3,虽然多花了8个小时的车程,但对一般百姓来说,8个小时无论如何也挣不出省下的752元。可见,为保高铁上座率停开普通列车,违背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符合“三个代表”。
其实,发达国家也没采取停开普通列车保高铁上座率的做法,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决定高铁规模:如果普通列车上座率高,就增加普通列车;如果高铁上座率高,就增加高铁。
而我们的做法,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铁,而是先把高铁发展起来,然后断了百姓的正常需求,把百姓赶到高铁上来高消费。
据国外专家测算:在250~900公里的距离上,高铁有优势;低于250公里,汽车有优势;高于900公里,飞机有优势。中国民航和中国铁路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铁路与民航争客流,相当于自己把钱从左口袋掏出来放到右口袋,整体效益不会因此增长。
科学技术和经济决策一定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中国发展高铁不但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也要借鉴其管理经验、科学运筹、合理布局、适度发展,避免盲目搞“几纵几横”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破坏整体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