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GDP在全球份额的上升,人民币国际化在多数人看来是水道渠成的必然结果。一国GDP占全球比例的上升,并不表示该国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比例的提高。美国GDP仅占全球的24%,但一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高达60.7%。日元GDP占全球9%以上,但日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从1995年的6.78%降至2009年的3.01%。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模式,但很难令人民币国际化有大的突破。
5月,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与贸易投资便利化论坛”上,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邢毓静表示,出口企业应大胆要求采用人民币定价。对于广大外贸企业来说,更多的跨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可以化解汇率风险,自然求之不得,但国外企业普遍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并非易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09年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等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7%,加上间接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国外贸有超过四成与这些经济体有关。而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均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些经济体的企业没有必要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增加汇率风险。在与中东、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的跨境贸易中,由于铁矿石、石油等大宗商品普遍以美元作为定价货币,中国进口企业也很难用人民币换得中国需要的大宗商品。
就中国境内的广大进出口企业而言,也未必愿意普遍接受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由于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几乎在全球推出了面对外资最优惠的政策,外资企业不仅持续挤压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还在2009年全部的对外贸易中占了55%的份额。较多中国外资企业其实只是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或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
当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资源出口国,或是中国广大的外贸企业,如果选择人民币结算有现实的利益,当然是各方普遍愿意接受的。从表面上看,人民币兑美元每年稳定的约5%的升值预期可以吸引不少企业弃美元选择人民币,但如果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不如其他货币,人民币也就不会受到欢迎。国际清算银行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环比贬值1.51%,上半年实际有效汇率累计贬值3.02%。自去年6月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5%的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2.29%。可见,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预期很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大的突破。
日元兑美元实现了长期的升值,日元与美元汇率从1990年5月的155∶1升至目前约76∶1,但日元国际化却是失败的。这同样警示不能把人民币国际化的希望过于寄托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上。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需要有能力要求交易对手接受人民币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将人民币大量地推向世界。中国应当推进类似于安邦反复建议的面向非洲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投资政策,既能取得中国需要的资源,又可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压力,对非洲的发展与稳定也大有好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也会走向非洲成为强势货币。值得一提的是,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不应完全依赖投资管理能力一般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大门也应敞开。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国内经营上可以有很多优势,但从国企在波兰承建高速公路,和在沙特承建轻轨的情况来看,不足以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全球成功的跨国企业巨头有几家是国有企业?
最终分析结论:跨境贸易结算可以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锋”,但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需要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