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人民币的前途》。此文有两个结论:中国采取渐进式策略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货币国际化与目前之增长的模式难以调和;就算人民币渐进式国际化策略取得成功,也难以撼动和取代美元地位,顶多居于国际储备货币第二梯队,即使要实现此目标,亦需漫长时间,远远不是某些乐观者所预测的未来10年。
此论点算不上新奇,不过是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观点”的一个总结。2009年中国开始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国际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支持和反对,悲观和乐观,怀疑和辩论,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我将人民币国际化之“国际观点”,概括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五大迷思”。
迷思一:人民币国际化需以人民币名义汇率持续升值为基础。此论点认为,外国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持有人民币,主要是看好人民币持续升值,为他们带来的汇率投机机会。因此,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加速人民币升值。然而,纵观世界经济史,没有哪一种货币是通过名义汇率大幅度升值来实现国际化的。英镑、美元和马克走向国际化的时代是固定汇率黄金时期,最近20年,日元始终维持升值态势,国际化趋势不进反退。货币国际化之基础是实体经济快速增长、真实财富创造能力持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政治社会高度稳定且富有弹性。依靠名义汇率升值来“刺激”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最多算是个权宜之计,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迷思二:人民币国际化之前提是名义汇率自由浮动。此论点者以为,汇率与普通商品价格无异,应该完全任其自由浮动。系统批驳此观点并非易事,但稍有国际货币体系运作常识的人都明白,汇率从来就不是所谓市场决定的自由价格。全世界唯有美国不需要“管理”汇率,但那是美元成为国际最主要储备货币后的“特权”。通过让汇率浮动来刺激国际化,只会引火烧身。
迷思三:人民币要国际化,首先需要将国内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化和对外开放。过去数十年全球许多国家的惨痛经验一再证明,贸然实施国内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全面开放,往往只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当然,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尤其是对内放开度已远远滞后经济发展之需要,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金融革命,需要金融业之对内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而不是先贸然全面自由化和私有化,然后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迷思四:人民币国际化是因为中国害怕累积的美元储备太多,不愿意承受管理庞大美元储备的高额成本和可能面临的损失。此观点令人啼笑皆非,世上哪有恐惧自己钱多的人?关键是如何管理。单靠外管局来管理数万亿外汇储备肯定是强人所难。解决办法是放开民间投资,鼓励中国企业拿着美元到全世界寻找商机。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才能最终走出去,中国企业成为真正的国际性企业,人民币也才能最终成为国际性货币。
迷思五: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必须放弃“中国模式”。持此论点之人,大意有两点:一是说人民币要国际化,中国就不能再过度依赖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二是说人民币要国际化,中国就不能再依靠国有银行提供“廉价信贷资金”来大搞基本建设和以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能否将“中国模式”简单总结为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是需要慎重思考的。
上述五大迷思,识者一看就知道是“华盛顿共识”之翻版或应用。我历来反对“华盛顿共识”,不是不承认它有真理成分,“华盛顿共识”和“市场原教旨主义”都包含着部分真理。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真理,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和条件,绝对不能盲目照搬。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