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企业主>文章页
徐乐江:钢铁强国才能催熟制造业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2-04-17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当一个国家钢铁制造达到峰值并稳定以后,其制造业才开始成熟,才有继续创新的动力。

当一个国家钢铁制造达到峰值并稳定以后,其制造业才开始成熟,才有继续创新的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制造业得到飞速发展。遗憾的是,中国制造模式在财富积累的同时也留下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约束未来发展的瓶颈。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呢?

中国制造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工业和组装业。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从那时起中国的贸易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在进出口贸易中,相当大的比重是加工贸易,它催生了中国大量以简单加工和组装为主的制造企业。然而,现在形成的这个产业链体系是不完整的,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主要任务是接单、按图加工组装,附加值较高的两端不在国内。这种低端制造业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能力的,也谈不上有自己的品牌。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我认为已经陷入了低成本陷阱。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二是创新。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今天主要来自于低成本,低人工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这种低成本带来的是以成本为唯一的竞争手段。初期看这是一种竞争力,长期看,低成本弱化了我们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近几年来,各类要素成本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竞争优势不断缩小。未来,制造规模大但竞争力不强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以钢铁为例,1979年中国钢铁业年产量是2800万吨,而2011年达到了6.88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8%。钢铁行业是制造业的粮食,提供着工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同时它的产业变迁轨迹相对非常小,而且全球钢铁产业的发展轨迹与制造业的轨迹高度重合。19世纪初,铁路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汽车制造业发展,1800年英国钢铁产业占世界一半以上。1910年到“二战”前夕,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制造大国,并在上世纪70年代前一直保持钢铁大国的地位,最高产量突破1.4亿吨。二战后日本钢铁工业迅速崛起,钢铁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1.2亿吨;德国差不多也一样。从这个规律看,当一个国家钢铁制造达到峰值并稳定以后,这个国家的制造业才开始成熟,成熟之后才能开始创新。现在有人说全球制造业发生了第三次大转移——向中国转移,这仅仅是大家认为的趋势,我认为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只能说是具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英国的制造业成熟后实现了机械化;美国的制造业成熟后,出现现代工业;德国、日本的制造业成熟后出现了微电子工业。再回头看中国,过去是消化、引进技术,目前还是跟随的时代。

下一步中国制造业提高竞争力应做出哪些努力呢?如今中国步入转型发展期,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意味着高度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个脱胎换骨的时期。为此我们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一,提高创新能力,这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搞制造业的人都清楚,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只有不断在技术等各方面进行突破,开发出新的产品,同时你的产品有低成本和好的性能,才能有好的发展;第二,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中国这几年制造业发展更多是停留在“微笑曲线”中间这一段,未来应向产业链两端转移;第三,要逐渐培养自己的品牌,使这些品牌在全球有一定的知名度,纵观世界制造业发展,这也是很多百年老店的成功经验;第四,企业竞争是人的竞争,今后的中国制造企业要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