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企业主>文章页
谷歌五年内彻底消失?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2-05-03 来源:环球企业家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谷歌 Facebook
福布斯:谷歌和Facebook五年内或将彻底消失。
据美国《福布斯》网站近日发表特约撰稿人埃里克-杰克逊(Eric Jackson)的文章称,由于互联网领域新老企业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当新技术趋势出现时,老企业大多无法适应。这不仅可以得到理论支持,同样有前车之鉴。因此,谷歌和Facebook很有可能在未来5年到8年内彻底消失。
 
以下是文章内容全文:
 
多数人都会把谷歌和Facebook视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超级航母。然而,随着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两家企业可能会在未来5到8年的时间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当然并不是以破产倒闭的形式,而是MySpace式的消失。这一观点不仅有理论支撑,而且在近期全球科技产业内部,此类事件时有发生。
 
两种学派截然相反
 
15年前,当时读博士的我与唐-汉布里克(Don Hambrick)是同学。他是一位知名学者,擅长研究管理层和董事会对组织战略及业绩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高管和董事对组织的命运影响极大。另外,他们的背景(包括教育和职业路径)也对他们的世界观、竞争观以及选择观也有着巨大影响。
 
还有一个名为种群体生态学或组织生态学的学派,其观点恰恰相反:管理者根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种观点源于一批社会学家,他们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组织。他们认为,与CEO人选及其做出的选择相比,组织的发展结果与整个产业效应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对组织群体的诞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年龄、竞争及周围的环境资源对此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组织生态学的多数学者都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没有太多时间研究这种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我相信,高管的个人能力能够克服所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我们总是将业绩优异的CEO作为案例研究重点,但在社会学家看来,这些案例完全等同于褒奖彩票中奖者的智慧,不具有普遍性。
 
三代企业特点迥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目睹了科技和移动产业内部发生的种种事件后,我不禁开始钻研起这些生态学观点。
 
创立时间似乎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而且这种影响在科技产业越发明显。人类代与代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我们经常谈论的美国二战后生育高峰出生的人与接下来几代人,甚至与千禧年后出生的人之间的差异。通过这一点,我们便不难明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这最终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和其他数不清的各种行为。
 
在科技行业,我们已经有了三代企业:
 
—— Web 1.0(1994年至2001年创立的企业,包括网景、雅虎、AOL、谷歌、亚马逊和eBay等);
 
—— Web 2.0或社交时代(2002年至2009年创立的企业,包括Facebook、LinkedIn和Groupon);
 
—— 移动时代(2010年以后创立的企业,包括Instagram)。
 
新一代都诞生过成功的科技企业,但上一代企业似乎难以适应下一代企业带来的最新变革。Web 1.0公司擅长聚合数据,并以门户网站模式展示给用户。在这方面,谷歌的表现就要明显好于AltaVista、Excite、Lycos和其他所有搜索引擎。亚马逊则出色地集中解决了电子商务网站市场所处的混乱状态,并提供了一站式体验。
 
等到Web 2.0企业崛起时,这些企业似乎都特别关注社交关系的重要性。MySpace为音乐迷们搭建起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Facebook锁定大学生,LinkedIn则侧重职业白领。Digg、Reddit和StumbleUpon则展示出网民如何自己产生内容以及如何增加整个社区价值的能力。
 
然而,Web 1.0企业似乎永远无法掌握建立社交网络和充分利用用户背景信息的精髓。即使在每个人看来一切都非常清楚,但老公司似乎仍然无法适应新趋势带来的冲击。亚马逊为何在社交领域难有作为?谷歌又为何迟迟未有进展?他们不惜花费重金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即便如此,他们当初赖以成功的模式仍然成为了他们向新思维领域拓展的绊脚石。
 
2010年以后诞生的社交企业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以Instagram为代表的这一代企业将智能手机视为他们应用的主要平台(有时甚至是唯一平台)。他们甚至从未想过通过创建网站来发布应用程序。在他们看来,移动应用今后几乎会彻底取代网站。
 
Web 3.0企业永远也不会诞生,因为网站将会消亡。
 
理论支持颇有水准
 
Web 1.0和Web 2.0企业似乎至今尚未找到适应这一新环境的方法。Facebook是社交企业领域的佼佼者。该公司将在几周后上市,其市值很有可能突破1400亿美元。然而,它在移动市场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与桌面程序使用体验相比,iPhone和iPad版的 Facebook应用显得过于简单。Facebook仍然只是在努力探索如何通过网站盈利,而对如何在移动市场实现创收没有明确的想法。
 
Web 1.0企业曾经努力适应社交网络,但却以失败告终。去年上线的Google+已经沦为“鬼城”而少人问津。由此看来,Facebook要融入新趋势,恐怕也并非易事。
 
组织生态学家提出了“过时责任”(liability of obsolescence)的理念: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内在的产品战略越来越难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这很可能成为对当今全球科技业千变万化局势的一种合理解释。
 
谷歌、亚马逊和雅虎是否已经过时了呢?他们仍在成长,依旧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天赋过人的管理者。
 
但每当出现向新趋势转移时(首先是向社交,现在是向移动,今后还会向其他趋势转移),老一辈企业便会越发边缘化,也越接近快速消亡时期。而且,科技产业似乎还在加速发展。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上周曾在公司电话会议上针对技术革新的速度做出了一段有趣的表述:
 
库克当时表示:“截至上季度末,应该说距离第一代iPad上市销售仅仅两年时间,但iPad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6700万台。Mac实现这一销量用了24年,iPod用了5年,iPhone也用了3年多。但我们当时对这些产品的表现都非常满意。所以我认为,iPad是一款意义深远的产品。”
 
前车之鉴警示后人
 
与2000年如日中天的状况相比,现如今的雅虎几乎已是空壳一具。目前业内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就是,一旦用户在移动领域找到新的信息获取方式,谷歌的桌面搜索业务也会大幅缩水,届时该公司如何应对这一困难局面。亚马逊是否也注定要走下坡路?目前暂时似乎没有这种迹象,因为即使进入移动时代,人们也仍然要购物,但新的移动平台必然将带来一些连亚马逊都预想不到的新机遇。
 
在向移动时代转移的趋势中,Facebook的发展前景也很可能荆棘密布。正如观察人士哈米什-麦肯兹(Hamish McKenzie)上周所言:“我推测,为了适应移动趋势的新发展,Facebook将把自身不同的功能分拆成独立的应用或HTML5网站:一个用于发信息,一个用于看新闻,一个用于分享照片,或许还有一个专门用于存储地址簿。但这样做会分化其核心产品,进而很可能会伤及自身业务。”
 
Facebook在适应移动趋势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而且收效甚微。过往数据显示,谷歌在适应社交趋势方面也是事倍功半。收购Instagram能否改变Facebook的现状?我认为不会。这表明Facebook确实害怕被移动行业的新兴企业所取代。然而,仅仅是在Web 2.0平台上增加了一款移动应用,就足以改变本质吗?我对此非常怀疑。
 
那么苹果是否也适用于这种分类法呢?
 
苹果其实是一家硬件企业,所以很难将其归入网络应用程序的行列之中。苹果昔日的Ping社交应用似乎非常符合Web 1.0的特征。然而,苹果却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成功打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移动应用生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iOS平台取得成功,Web 1.0、Web 2.0和移动企业的兴衰成败都与苹果无关。这或许正是很多非移动企业希望效仿苹果的原因。谷歌通过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进军了硬件领域,Facebook和百度也传言将推出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
 
谷歌Facebook或将彻底消失
 
归根结底,今后5至8年将成为非常动荡的时期。与当前的蓬勃发展相比,谷歌和Facebook很可能也将沦为空壳,甚至彻底消失。
 
他们肯定会花费巨资来努力适应移动趋势的转移步伐,但历史表明,这种尝试很难取得成功。我经常听到谷歌Android的优异数据。谷歌董事会主席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曾高调预测:谷歌有朝一日会向所有Android用户每人每月收取10美元的增值服务费,以支撑公司的未来利润。然而,Web 1.0在社交领域的成功先例何在?我相信,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社交企业终将在寻求成为成功移动企业的过程中半途而废。
 
很多企业用户已经停止将电脑系统升级到新版Windows,Siri也很容易取代搜索。谷歌76%的市场份额和Facebook每月高达9亿的用户似乎都不那么可靠,随时都会消失。
 
难道有人会认为,与过去相比,今后5年的创新速度会放缓?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将看到的是创新将变得越来越少,追求少花钱多办事的初创企业也将日益减少。不过真正可能的趋势是:我们将获得一整套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在新移动领域诞生的广告互动模式。
 
未来的谷歌式和Facebook式企业或许尚未诞生。但届时,当今的Web 1.0和Web 2.0企业或许将完全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未来,敢于适应新趋势并大胆进行投入的企业才能创造出新财富。
 
想要拥有未来,就必须创造未来。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毕竟,网络世界的垄断已经不再像传统行业那样牢不可破了。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