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企业主>文章页
王淮:来自Facebook的80后天使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12-05-21 来源:《创业邦》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创业
技术出身的王淮,在做尽职调查时,首先会要来对方的源代码,了解对方的技术思路。

技术出身的王淮,在做尽职调查时,首先会要来对方的源代码,了解对方的技术思路。

这绝对是一位“新天使”。目前已投资的案例不超过4个,其他几个还停留在尽职调查阶段,由于最近忙着为朋友的百姓网技术团队做顾问,投资节奏更是减缓。

尽管他并不希望在Facebook上市的节骨眼,被人们过多议论各种与“套现”相关的话题,但这个经历的确让他受益不少:作为一个2007年加入Facebook的老员工,回国做天使投资,这样的背景让他很容易打开人脉,“找谁都比较容易”。

温州人王淮生于1981年,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研究生,进过雅虎任职,又到斯坦福大学读了个管理工程硕士,再之后来到Facebook,负责支付后台和安全系统。回国之后,他带着来自硅谷的思路,开始摸索自己的天使投资玩法。

做“副天使”、把技术关

2011年9月底,王淮离开Facebook。决定做天使投资后,他去硅谷转了一圈,遍访知名VC;后来还去了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那里是全球创业者心中的圣地,有一种天然的创业氛围:最牛的创业者(拉里·佩奇、扎克伯格等),业绩最灿烂的投资人(如罗恩·康韦、YC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等)都会到这里来做讲座,而且与学生没什么距离感。王淮与其中一些早有过接触,这次则是将自己的天使投资计划和对方交流一下,保持联络。

接着,他去了硅谷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组织华源科技协会“HYSTA”,据说当年马云与杨致远就是在这里认识的;然后他又跑到西雅图去见了不少创业者。

“创业者往往只喜欢与同道中人交往,比较少和朝九晚五的人一起混,我也得打入这个圈子,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

这些,都是王淮在做天使投资之前做的“功课”。

得知他回国后,有些VC挖他加盟,他并不感冒,“干嘛一定要加入机构,投个案子还要符合他们的条条框框?”

几个月后,他的投资之旅正式开始。找他的案子并不少,“有的项目,我一看就觉得技术不靠谱;但也可能是我不够了解,刚听百姓网的同事说IE6有漏洞,有些人利用这些漏洞,做推广挣钱,我发现自己和国内创业者的知识体系不一样,短期时间很难完全了解国内市场。”

王淮为自己制定了天使投资的六大领域与七个问题,并放到网上“公开示众”:移动互联网、支付类应用、教育与旅游饮食相关、数据处理等;而投资标准是:Is problem real? (这是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Is market big?(市场是不是足够大) Is solution smart?(解决方案是否足够合理) Is team capable?(团队胜任吗) Is team passionate?(团队是否有激情) Is team trustworthy?(团队靠谱吗)Why me?(我能帮到他们吗)

“我觉得理工科出身的人会用一些标准来控制自己做决定,我也怕自己会看到项目脑袋一热。但有一点不要误会,在这些理性分析之后,最后的投资还是取决于感性的冲动。”

王淮的投资主要是两种形式:跟投,即跟着了解市场的人一起投资;合投,找另一个天使投资人先调查市场,自己再参与进去,以降低风险。而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产品与技术上,尽职调查首先会要来对方的源代码过目,了解对方的技术思路。

很快,他被薛蛮子、徐小平等几位国内大牌天使投资人“召见”,进入了这个“圈子”。

“我会与这些非常职业化的天使投资人合作,但可能更像个‘副天使’:我不会花太多时间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会在技术与产品上把关或帮忙。其他投资人的强项是看市场和战略,而我的强项是看执行力,也就是技术团队的实现能力。”王淮这个独特的方式,其实很有效,国内有家顶尖VC告诉他,自己碰到过好几个项目,模式不错,但投钱三四个月之后,东西做不出来,原来是底层的技术架构有问题。

目前已投的项目中,有一家是做数据挖掘工具的,做了半年,虽然王淮自己拿不准究竟市场是否会买账,但是他对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很有信心;而对于另一个项目的投资,则是中国多数天使投资的路数:熟人介绍。那位创始人是他的大学校友,还师从同一位导师,他从导师、同学、对方的原同事等各个渠道进行了深入的背景了解。

“在这个案子上,我80%看中了那个创始人,在其他案子中对人的判断可能会少一些。你看很多项目的ABC轮投资下来,对人的判断,权重越来越低,但是依旧很重要。创新永远是靠创始人来驱动的。”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