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在各相关部门的调停下,后谷咖啡的控股股东宏天实业和PE方达成和解协议——由宏天实业收购PE所持有的后谷咖啡的36.52%的股权。至此,这场资本悬疑剧算是告一段落。
不过,原本志在成为“中国咖啡第一股”的后谷咖啡,在引入投资者之后却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如虎添翼,反而遭遇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由让人深思。
为什么选择了联合投资团?
1994年,后谷咖啡肩负着第一个国内咖啡品牌的光环,从海拔1500米的12万亩咖啡种植地起步,先向雀巢、星巴克提供原材料,再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加工系统。
2008年后谷宣布停止向雀巢供货,并计划将后谷打造成国内咖啡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以后谷咖啡当时的地位,“上市”简直是水到渠成的事。2009年下半年,后谷咖啡开始推进此前一直在规划的上市方案,并希望在2011年或2012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计划融资20亿元至30亿元,投资建设10万吨级生产线。
但此时的后谷咖啡却做了一个让人费解的决定:虽然一度有中粮、新希望和新加坡南益集团等实业大佬前来接洽,在面临众多递上玫瑰花的对象中,熊相入最后却选择了相比之下简直 “名不见经传”的联合投资团。这个投资团由6家PE机构组成,且其中多家投资机构是专门为投资成立的,均为财富投资者。
在引入这家股权投资公司之后,宏天实业以及原来的创业团队还共同持有63.75%的股权,目前后谷咖啡的大股东还是宏天实业,其股权占到了后谷咖啡的59.74%。同时签下的还有一份类对赌附加协议——若宏天实业未能在2011年底偿还对后谷咖啡的所有债务,则必须将其持有的股权按重新议定的估值转出部分给联合投资团中的6家PE。
后谷咖啡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又为什么甘心签下这样的“附加条件”?有人认为根源是民营企业本身对资本运营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经验,有人认为症结在于推广渠道的匮乏、对于大量资金的渴求,甚至可能还加上对PE过于轻易地“放心”。但是无论如何,后谷咖啡的这个重大决策确实是未得善终。
各执一词的资金链危机
上市一事,占据了宏天实业和后谷咖啡的大部分精力。而从2011年初敲定PE入股,直到2011年末,后谷咖啡也最终没有按计划完成上市,熊相入宣称,最晚将于2013年上市。
然而,麻烦的事来了。创业者与投资者随着合作深入越来越知根知底,却并没有变得更加同心同德。相反,关于企业战略和经营模式,关于各种或大或小、可大可小的事,分歧与相互质疑不断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激烈。
2012年6月,后谷咖啡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方面的授信审批已经完成,PE派驻企业的两位董事却拒绝签字(因为联合投资团入股协定中特别规定的条款“公司贷款必须经新投资人两个或以上的董事同意才有效”)。这直接导致银行放款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也让后谷咖啡陷入了“只还不贷”的尴尬局面,不得不连上市都暂时放到一边。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泡沫破灭,上市梦碎
此时,再翻开那些曾经光鲜的历史,我们看到在后谷进入咖啡生产环节之前,中国仅有三家咖啡深加工厂。其中,雀巢在广东的生产线有2000吨,麦斯威尔1000吨,唯一的本土企业海南力神则只有300吨。这对于后谷咖啡,无疑是一种无比理想的状态。后谷先是在2008年投资1.1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速溶咖啡粉项目。接着在2009年,又乘胜追击,投入4.63亿元新建1万吨速溶咖啡生产项目。至此,1.3万吨的年生产力似乎奠定了后谷中国最大的速溶咖啡生产企业的王者地位。
这样的举动让我们不得不想到了大跃进。1.3万吨是什么概念?雀巢占中国咖啡市场70%~80%的份额,2000吨的咖啡粉用不完,还能提供给其他小咖啡公司。麦斯威尔排名第二,1000吨的产能从未达产过。后谷咖啡突然上那么大的产能,它怎么消化?
事实上,多年来速溶咖啡生产线的扩建、今年年初云南咖啡行业的遇冷,都给上市未成的后谷增添了负担。
然而,在一片质疑声中,后谷咖啡并没有在意这个泡沫潜在的危机,反而是继续做着“上市梦”。于是乎,当下深陷“风投纠纷”的后谷咖啡,如何抽身都成问题了。
如今,后谷咖啡在和PE之间僵持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在多方的调解下PE在获得合理的回购价格后,选择签署协议低调离场。但这一场公司创始人和引进PE之间的战争,已经让这家国内的咖啡龙头企业身心俱疲。
毫无疑问,在整个事件当中,被“套”得最惨的,当然是后谷咖啡。于它而言,不要说在各种纠纷中理清关系,也不要说从巨大的咖啡泡沫中抽身,更不要说上市的梦想已成浮云……就连日常运营都几乎到了无法进行下去的地步。等待后谷咖啡的是漫长的恢复期,还是从此一蹶不振?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