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财富观察>封面秀>文章页
商务部专家:中国特色阻碍国际化
字号:

类别: 企业经济 时间: 2012-12-17 来源:《商界评论》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投资
在国内,我们还可以用“中国特色”予以开释,但到了国际市场上,别人却不会因为中国特色而对我们宽容或网开一面,而往往会更加严格。

  中国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有2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已经有10年。理论上来讲,我们似乎已经“与国际接轨”了。

  但时至今日,我们却蓦然发现:我们仍然“融入”不了世界!从货物、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角度看,我们似乎融合得够深了,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也是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和对外投资国之一,经济对外依赖度甚至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但从国家和制度角度看,我们却还是与很多国家格格不入,美欧等国至今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中,意识形态和制度因素已经不是若隐若现,而是直接摆到了桌面上。

  近期,一连串的事件清晰地昭示了这点: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华为、中兴产品在美销售被美国国会认定为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三一重工[微博]在美关联企业收购的风力发电项目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否决,三一已为此诉诸美国法庭……是纯粹的贸易或投资问题吗?

  是简单的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问题吗?可以是,但似乎也不完全是。

  笔者在多年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研究中,做过很多案例调研,发现几乎所有涉及到国家层面的贸易和投资纠纷,背后都有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制度因素。

  这种制度因素,从国际角度来说,就是国家间的制度冲突问题。美欧之间、美日之间,也有贸易或投资纠纷,也会在世贸组织打官司,但不会影响到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甚至盟友关系,他们的纠纷也仅止于贸易、投资层面;但在我国与这些国家发生的纠纷中,就不是那么纯粹的贸易或投资问题了,总是带有意识形态或制度分歧的成分在内。

  所以,我们处理此类纠纷的难度也就大得多,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就困难和复杂得多。

  毋庸置疑,我国奉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能与国外的市场经济无缝对接,且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兼容的。在国内,我们还可以用“中国特色”予以开释,但到了国际市场上,别人却不会因为中国特色而对我们宽容或网开一面,而往往会更加严格。于是乎,贸易、投资纠纷频发,我们顺理成章也就有了其他国家敌视我们的判断和理由;但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在国内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做的很多事情,放到国际贸易或对外投资中去,是否就是正确的、合乎规则的?

  比如光伏产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各级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大量优惠、鼓励政策,包括融资、税收、土地等方面,结果导致光伏产业投资急剧增加,产能严重供过于求,国内市场远远不能容纳,到国际市场也是靠低价争夺份额。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国内光伏企业债务高企,开工率严重不足,几乎所有企业都濒临倒闭或已经处于破产境地;在国外则遭遇了多个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国际市场也岌岌可危。

  但就在我国政府与美国欧盟就此进行交涉的时候,国内为拯救光伏企业却又采取了新一轮扶持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仍然涉嫌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的政府直接补贴。

  光伏产业的情况并不是孤例,而是普遍现象。多少年来,我们不就是这么发展经济的么?所谓的中国模式,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不是必然的、核心的内涵吗?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乃至动漫等,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我们不都是这么搞的吗?这还是我们的中国模式推崇者引以为傲的。可这种发展模式,固然可能快速催生、养大一个产业,但其恶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依赖优惠政策生存,窝里斗尚可,国际竞争就难;其次是必然引发贸易争端。光伏产业如此,其他产业也如此。有朝一日我们的电动汽车、生物药品或者动漫产品也大规模出口了,重蹈覆辙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跨国投资也是如此。在我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中,我们的企业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形成了很多错误的意识。而这些习惯和意识,在国外的投资中极可能形成致命隐患。尤其是国企仍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主力,其体制弊端更加突出。而直接后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投资效益差;对于外国来说则是担心这些国企扰乱当地市场秩序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制度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