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因为没有道德,市场就变成了战场。市场精神和市场规则在市场经济转型30年后的今天,仍然难以完善地确立。这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自从微博出现以后,口水仗就忽然多了起来,小到个人私事,大到国家政策,你方战罢我登场,各领喧嚣三五天。不可否认,微博以其自媒体特质,对信息传播的民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中夹杂着的语言暴力、非理性以及公私界限不清等现象也日益凸显,“网络黑社会”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来重新翻阅经济学经典,忽觉网络伦理从根源上与市场精神如出同源,兹分享浅见以博大家一笑。
市场的起源在于分工与交易。一场公平的交易并不存在谁亏谁赢,每一个人都有其适宜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以此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各取所需,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实现共赢的最佳方式。而在此过程中,如何精确地计量彼此成本并达成一致,需要双方客观理性、充分协商,最终双方妥协、形成契约。这便是市场精神的重要基础。此处的“妥协”,并不是屈服,而是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从英文词源学的角度说,“妥协”(compromise)意为宽容、中道,它不是无原则的让步或屈服,而是“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是一种对社会事实、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反思的结果。
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理性以达到双赢。如一方想方设法占尽便宜,一定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买卖谈崩,最终一拍两散;另一种是,“取一城,胜一时”,对方清醒后或有备选后再也不相往来。这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与沟通成本的增加,都是不经济的,博弈论中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近年来,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克斯罗德通过数学化和计算机化的方法研究如何突破囚徒困境、达成合作,将这项研究带到了一个全新境界,他在数学上的证明无疑是十分雄辩和令人信服的,他在计算机模拟中得出的一些结论更是非常惊人的发现,比如,总分最高的人在每次博弈中都没有拿到最高分,一如刘邦和项羽的战争。
囚徒困境扩展为多人博弈时,就体现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社会悖论”或“资源悖论”。人类共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当每个人都试图从有限的资源中多拿一点儿时,就产生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人口问题、资源危机、交通阻塞,都可以在社会悖论中得以解释,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通过研究、制定游戏规则来控制个人行为。
很多国外的朋友对于国内“挤地铁”现象表示难以理解,其实也是基于上述的原因。当资源有限,每个人试图分到更多的蛋糕时,就产生了冲突,进而不断复制冲突的社会规则。而西方国家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协商、妥协,确定规则,排队上车,从而让效率更高。当每一次妥协被重复,并被公众认可的时候,就形成了社会规则,从而会大大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类似“挤地铁”现象的发生,就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背景有关。在历史上,也许最初是由于资源短缺进而引发冲突,再进而引发斗争哲学,最终斗争哲学曾长期在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妥协”一般则被边缘化、妖魔化、等同于为丧失原则的失败、投降、变节、软弱、怯懦和麻木。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妥协其实是以非根本利益、非根本原则的让步保证了根本利益、根本原则的坚持。因此,从长远来说,妥协并不是对原则的牺牲;相反,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一种坚持原则以稳步实现既定目标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明智策略。
西方的市场经济起源于基督新教的改革,新教伦理哺育了市场精神,市场精神哺育了市场经济,从而将理性、平等、妥协、尊重等原则发挥到极处。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也有类似的伦理倡导,如孔子提倡的“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其实都是上述市场规则的一种体现,但遗憾的是相对于你死我活的竞争、冲突理念,儒家的仁教心学并未成为主流。
回过头再看网络中的口水仗,双方出于种种原因,追求的往往是征服,在这种方式下,冲突各方以语言暴力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基本手段,企图消灭、镇压对方,或通过高压强制对方服从。这种方式的结果可能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但也可能是双方同归于尽。而网络的所谓“意见领袖”也经常在观点的搏杀中失去理性、克制的方向。每一次轰动全网的口水仗,都跟“意见领袖”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有关。无论是出于对名人本身的崇拜也好,还是对名人观点的赞同也罢,粉丝们一不留神就略去了自己思考与判断的过程,在偶像的引领下,直接将攻击的矛头通通指向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件,进而对被批评者造成偏激的、盲目的、直接的人身攻击,令对手难以招架,令旁观者摇头莫名。
因为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因为没有道德,市场就变成了战场。市场精神和市场规则在市场经济转型30年后的今天,仍然难以完善地确立。这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