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在灾难面前,企业家该怎么做?原本简单的答案,现在变得有点复杂了。
四川芦山“4·20”地震发生不到一小时,柳传志、郭广昌、夏华等企业家就向壹基金捐出了第一批救灾物资。当天晚上,复星集团捐助的药品由吉祥航空运抵重庆,联想集团[微博]和依文集团捐助的衣物也从北京发往灾区。在禽流感中损失惨重的新希望同样在当天下午就发出了第一批救灾物资。百度[微博]、搜狐、新浪、奇虎360等互联网企业更是摒弃前嫌,很快实现“地震寻人平台”数据对接,帮助人们寻找失散的亲人……
企业家们的爱心、反应速度和执行能力都无可挑剔,然而各种质疑还是不断:“作秀说”有之,“广告说”有之,“添乱说”亦有之。虽然拿捐款多少来臧否企业家的“道德审判”,拥趸已经不多,但质疑者此次广泛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日本在地震发生之后,媒体不会报道企业的捐赠情况,企业家也都坚持悄悄行善,对比之下,我们的企业家显然高调许多。
此言非虚。但拿日本的例子来苛责中国企业家,却有失公平。须知日本是一个NGO十分发达,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高度协同的成熟社会,地震发生后,救灾工作自有政府和专业的民间力量有序展开,企业家自然可以低调行善。而在中国,政府虽然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但民间组织却十分弱小,对政府救灾体系的补充能力有限。此时,企业家低调行动和高调呼吁都有特别的意义。
企业家有责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透明、规范的民间组织成长。当王石、冯仑等公开发出呼吁的时候,谁也不会觉得这是高调的作秀,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身后的壹基金、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公益组织,这些公益组织所建立的透明、规范的运作机制,正是传统的官办慈善所缺少的。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不在于展现一己之力,而在于发挥群体的力量,建立专业的民间组织,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一个成熟的社会,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之间必然有高度协同的运作机制。而当下之中国,不仅民间公益力量薄弱,对官办慈善体系的不信任感亦在增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灾难面前官民撕裂,效率低下。企业家的另一责任,当是以自己的影响力弥合官民互信。
五年前汶川大地震中曾引发“捐款门”风波的王石,此次针对微博上弥漫的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情绪,以壹基金执行理事长的身份公开呼吁,“仅仅依靠壹基金远远不够,不应该因个别事件,失去对红十字会、对传统民政系统赈灾期间所发挥作用的信任”。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在任何国家,政府都是救灾的主导者,民间组织再发达也不可能取而代之。
当然,弥合信任不能仅靠企业家的努力。在巨大压力下,红十字会只有学习民间组织透明、规范运作,才能重新争取民间的信任。若果真如此,这当是企业家们对公益事业的另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