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封面秀>文章页
纠结的万科
字号:

时间: 2013-05-20 来源:《新财经》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
尽管王石表示,美国地产市场充满商机,但万科出海的背后,却有些无奈和被动,在规划战略上也非常纠结。

  尽管王石表示,美国地产市场充满商机,但万科出海的背后,却有些无奈和被动,在规划战略上也非常纠结。它与万科一贯的发展规划并不一致,也与王石早前对万科的定位背道而驰。

  只要万科掌门人王石出现的地方,总会引来有关房地产的热议。

  4月20日,王石出席哈佛大学举办的哈佛中国论坛时表示:“经历金融海啸之后,美国市场正在逐步回暖,现在正是投资美国市场的最好时机。”此话一出,国内有关房企出海的话题就快速升温。

  蛇年伊始,万科便远渡重洋,携手美国最大房企铁狮门,共同开发位于旧金山的公寓项目。

  尽管王石公开表示,美国地产市场充满商机,但万科出海的背后,却有些无奈和被动,甚至在规划战略上也非常纠结。它与万科一贯的发展规划并不一致,也与王石早前对万科的定位背道而驰。

  纠结背后,关乎万科老将王石与少将郁亮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如何平衡,关乎万科今后的成长模式到底是稳健渐进还是快步前行,当然也关乎万科这家有着伟大公司基因的企业能否专一如初,并最终成长为王石所希望的“百年老店”。

  商业地产分歧

  万科此番出海,其战略还要追溯到3年前万科进军商业地产的决定,这一决定无疑是万科发展的一个新里程。事实上,在做不做商业地产这一战略上,万科很矛盾。

  王石一直主张住宅开发,反对万科进军商业地产。他说过,“如果有一天,万科不再走住宅专业化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里,也会举起双手反对”。王石甚至反对做高层住宅。他的《道路与梦想》一书中写到:“不要轻易上高层项目,那不是纪念碑、里程碑,而是墓碑。”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万科面对商业地产领域诸多诱惑仍能“坐怀不乱”,堪称坚持住宅开发的忠实信徒。这与万科的成长经历有关。

  1984年成立之初,万科走的是多元化路子,用王石当时的玩笑话形容,就是“除了军火、黄、赌、毒不做外,什么都做。”但随后,酷爱登山的王石却在商界放弃了众多的“山峰”,大刀阔斧地砍掉食品饮料、影视以及百货等业务,专注于单一的住宅开发。

  正是这种专注,成就了万科飞跃式的发展。万科上市22年来一直快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然而,就在2009年创造了房地产公司销售业绩首次突破600亿元壮举后,万科面临着转向的抉择,压力来源于宏观政策对住宅开发前所未有的调控。

  万科第一次站在了岔路口,是继续专注住宅开发,还是转向商业地产?

  此时,万科管理层内部产生了分歧,王石依然坚持专注住宅开发,但万科总裁郁亮却一心要进军商业地产。

  万科转做商业地产的理由不少:一方面,住宅市场遭到调控,如果继续坚守,万科必然面临业绩下滑的处境。而商业地产的较高回报率吸引着众多地产商转型。

  另一方面,正略钧策高级顾问邓宇明的团队专门做过一项研究,将单纯做持有物业的开发商和单纯做住宅的开发商最近10年的股东回报进行比较,结果是前者比后者高出30%。若以近两年的数据看,商业地产的回报率还会高出更多。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土地出让都捆绑一定比例的商业配套,如果不做商业地产,万科就很难在一些优质地块的竞争上占有优势。

  王石不愿贸然转向商业地产也有道理,因为商业地产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高风险。一旦经营出问题,做商业的风险要远大于做住宅的风险。

  据北京中原投资顾问部人士介绍,商业项目与住宅项目不同,不是光卖得好就行,还需要时间“养”。而“养”不好的原因在于,做商业项目的开发商不像做住宅项目的开发商那么有经验,从头到尾做过一套商业项目定位、选址、规划、租售、招商、运营管理的开发商很少,而链条较长的商业项目对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又非常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经营风险。

  思虑再三,王石做出让步,不再死守纯粹的住宅开发模式,郁亮也将商业地产的关键词从“进军”变为“配套”,万科最终转向商业地产,但住宅产品仍占据80%比重,其余20%则将开发持有型物业。

  在试水商业地产3年后,万科将商业地产编为“正规军”。今年1月9日,万科集团商用地产管理部在北京举行了低调的成立仪式,万科总裁郁亮亲临助阵。

  国际化犹疑

  在商业地产领域试水3年后,万科去年面临的另一重矛盾是要不要国际化。

  这一次,王石表现得很主动。自王石2010年赴美国游学,有关万科开拓海外业务的说法不断,王石多次在哈佛大学出席公开活动,拓展业务的意图非常明显。万科早年就有开拓“金砖四国”的意愿和设想,最终被内部否决。从四五年前的“金砖四国”到如今转战美国,王石近两年的哈佛之行成为关键。

  今年情人节那天,万科与素有“美国头号房企”之称的铁狮门公司签约,合作开发旧金山富升街201地块,万科首次进军美国。这是继与新世界合作拿下香港荃湾地块后,万科开拓国际市场的第二站。

  4月16日,新加坡吉宝置业宣布,该公司已与万科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万科通过全资子公司出资1.355亿新元(约合6.78亿元人民币)收购吉宝置业在新加坡一个公寓项目30%的权益。这是万科在新加坡的第一笔投资,也是继香港荃湾项目、美国旧金山项目后,万科海外布局的第三站。

  万科出海能带来多大效益呢?业内人士表示,万科海外业务,无论是香港收购壳公司,还是远赴美国与铁狮门合作,都不能在短期内提振公司业绩。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王石给自己布局的一块自留地”。

  事实上,万科出海也是不得以为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已经有不少品牌房企开始布局海外房产市场。来自中国海外投资联合会的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万科、绿地、万通、中坤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已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已达上百亿美元。

  这也表明,万科如果不出海,将失去海外发展机会,会被同行超越;如果出海,又将面临风险,短期内也难提升业绩。

  房地产终究还是一项本地化的业务。即使是做国内市场的海外延伸、面向海外的国内客户,国内的房产开发商也必须要熟悉当地土地政策、法律法规、市场需求、融资环境、政治制度乃至风俗习惯。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表示,类似于万科这样的大型房企频频涉足海外,仍然面临着各种风险。从宏观角度看,国外房地产市场也不平静。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市场,风险传播途径将更复杂,并能显著影响相应的海外项目。而从微观角度看,国内大型房企多带有“以垄断谋暴利”的成长痕迹。这种模式在国外如没有较好的资本运作及风险把控能力,则完全可能拖累其相应项目。

  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甚至认为,这种只投资不负责开发的模式存在问题,万科在美国的项目并不合算。“首先,中国的融资成本在7%以上,而投资美国房产回报率超过5%的已经算很高了;其次,人民币相对美元肯定是升值的,用人民币去国外投资一定是亏损的。”

  薛建雄认为,中国的房企出海在亚洲范围盈利可能性较大,如果想要在欧美市场生存,最好是在资本层面的运作。“像万达在国外做的是商业运营,是资本整合,资金也是来自国外,只要美国本土的项目保证不亏钱就可以了。而绿地在韩国济州岛的项目,是旅游地产,地价比较低,只要工程成本控制好,就没有太大问题。”

  稳步还是快步

  尽管国内住宅市场一直处于调控之中,但房企业绩依然不错,万科业绩增长更是表现抢眼。不过,是像过去一样追求业绩的快速增长,还是保持平缓而稳健的发展,已成为步入千亿时代的万科又一项纠结的战略。

  万科是业内公认的周转最快的地产公司。大量拿地,快速开工,以标准化和规模化取胜,这几乎是万科过去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套路。王石曾生动地用“5986”来描述万科的高周转模式。即“拿地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产品必须六成是住宅”。

  2004?2010年,是中国房地产飞速发展的7年,也是万科高速扩张的7年。2004年,郁亮从王石手中接过万科的权杖,并抛出了令业界震惊的“千亿计划”,而当时万科销售额只有90亿元。但到了2010年,万科销售额首次破千亿大关(1026亿元),是保利的1.5倍,是金地的3.7倍,是招商地产[微博]的7.2倍。万科创造了6年11倍的销售神话。

  除了整体业绩大幅提升外,万科自2010年进军商业地产后,开发速度也非常快。事实上,就在郁亮表示“万科未来将加大持有型物业的储备”18天后,万科珠海宾馆项目启动发布会便隆重举行。2010年4月短短10多天里,就有3个大体量商业地产项目被陆续披露。

  但万科保持速度的同时,牺牲了有“质量效益”的增长。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使得万科的毛利率进一步下滑。最近两年,不少项目质量出现了问题,业主维权的事情也不断发生。这与王石当初的专注和注重质量产生了背离。

  万科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今年3月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王石一改过去通过视频主持会议的风格,现身会场。“如果万科只注重规模,不注重质量,那是一条不归路。你们很多人是万科的长期投资者,再给万科3年的时间,到2015年万科成立31周年的时候,我们在规模和质量上就能让大家满意。”王石宣称。

  对于万科内部“挑战规模极限”的格言,王石解释称,万科挑战的不仅仅是规模的极限,而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挑战规模成长的极限。他认为,万科营业收入从500亿元增长至1000亿元的发展速度太快了,1000亿元以后的万科还能发展很快,但是目前首先要解决质量体系问题。

  王石说,全国700多个城市,万科才进入60个,国内有同行已进入了100多个城市,万科走得慢些就是要注重质量。

  是稳健渐进还是快步前行?也许万科真该停下来想一想了。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