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芯国际2013年二季报,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字是“创新高”。
2013年二季度销售额5.41亿元,实现单季销售额新高;二季度毛利达到创新高的1.35亿元;二季度中国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率达到40.9%,也创了新高;二季度中芯国际应占盈利为7500万元,是去年二季度的10倍之多……
但在2011年三季度,中芯国际还深深陷在内忧外患的窘境,即便是新的核心管理层上任,也不大可能提振多少业绩。外界分析人士断言这家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将进入一个长期的下降过程,“至少会有2-3年的亏损期”。
不曾料想的是,至今年二季度,中芯国际交出了一份销售额实现连续5个季度创新高、连续5个季度盈利的答卷,令业界惊叹。
如何做到的?盈利是否有持续性?肩负重振旗鼓重任的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邱慈云,面对《英才》记者的疑问,表情轻松。
“老人”归位
如果放在两年前,你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外表温文尔雅和的人,能够拯救中芯国际。
2011年6月,时任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逝世,中芯国际内部出现人事大动荡,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叠加,公司几乎陷入了“失控”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2011年7月15日,张文义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如何能让中芯国际尽快回归正轨,找回“丢失的那段时间”,稳固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位置,张文义需要一位有能力的CEO。
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张文义的脑海中——老搭档邱慈云。邱慈云早前曾在美国知名的贝尔实验室有着12年的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2001年加入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的创业团队,为公司早期的运营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熟稔中芯国际的事务。
2005年之后,在邱慈云担任上海华虹NE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期间,张文义正是华虹集团董事长,两人的搭档共事经历也让张对邱的能力和人品有底,而且如果邱进入中芯国际,无须过多磨合。
2011年8月5日,邱慈云正式出任中芯国际CEO兼执行董事。彼时,中芯国际的情况是当年一、二季度的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9.3%、4.9%,二季度为亏损;毛利率也由2010年四季度的24.3%大幅下降至2011年二季度的14.3%。
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时任董事长身体抱恙直至逝世后的这段时间,中芯国际管理层一直动荡不稳,公司有进一步崩盘的潜在危机。因此,要想继续发展,中芯国际必须要先稳定团队。
“我是蛮幸运的,回到中芯国际,我发现里面还有很多员工是原来我们在2001年创业时的老员工,这也增加了我跟团队之间一些信任和便利性。”在采访时,邱慈云只要谈到中芯国际的成绩,一定会加上一句“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尽管当时外界几乎一边倒的不看好中芯国际,但邱慈云这个熟面孔还是很快把团队聚合在了一起,并开始专心投入工作。
不学台积电
将内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解决之后,要想彻底摆脱公司困境,还需要战略和打法。
于是,中芯国际新的管理层开始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公司战略。“首先要把产能利用率提升起来,把我们所有可以生产的资源利用起来;第二个就是我们在技术、产品上的一些差异化布局;第三个更长远的就是要能够持续的投资,把我们优势的技术能够做出来。”为了抢回时间,邱慈云说中芯国际这些战略同时执行。
此前,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70%,从2011年三季度以后,每个工厂都开始着手提升产能利用率的工作,至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了95%。总体生产效率提升了50%以上。
产能利用率提升的效果明显。2011年中芯国际全年收入13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就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能够有一个比较高的产能利用率,让我们能够很快的把营业额做起来,很快的减少亏损,很快的盈利。”邱慈云的打法获得了成功。
“其实,提高产能利用率,就是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客户考察企业产品质量做的好不好,能不能按时交货,价格能不能接受,这也是认可企业的过程。”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英才》记者表示。
虽然,相比行业龙头台积电,中芯国际的规模、体量“不是个儿”,相比不少美国企业又缺乏固有的技术优势,中芯国际既不去拼规模,也不在别人已形成固有优势的领域拼技术,而是选择“剑走偏锋”,突破新的技术方向。
此外,中芯国际另一个迅速翻身的秘籍就是及时地抓住了中国市场的机会。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消费第一大国,而且一些移动终端的整条生产链都已经在中国生根。
创始之初,由于中芯国际的技术走在整个设计业的前端,比国内客户需要的技术高出几个技术代,以至于在2011年之前中芯国际绝大部分的客户都是欧美客户,几乎难见中国客户。
“现在,我们不需要重新大量的在设备上投资,而是通过研发把成熟的工艺再次创新,针对中国的一些特殊产品,会有选择性地发展特殊的技术。比如中国的卡类是非常大的特殊市场,在其他地方没有那么蓬勃的卡类市场,我们会把做卡的这些半导体技术做到业界领先。”邱慈云对《英才》记者表示。
一份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报告》披露“2012年国内将近75%的IC设计企业选择SMIC(中芯国际)做代工,选择台积电的比例降到50%,再次是华虹NEC、GlobalFoundries和三星[微博]等厂商”,显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芯国际在本土市场的“逆袭”,正在取得成效。
“在将来,有能力投资最先进的技术、继续跟上去并且能实现盈利的代工企业越来越少,所以整个竞争态势对中芯国际越来越有优势。”邱慈云认为,中芯国际不会重复台积电的发展路线,但也不会再采取“跟随战术”了,“我们要靠自己的研发力量,要做到某一领域甚至是行业的最前端。”
自去年6月开始,中芯国际(0981.HK)股价一年之内上涨近2倍,市值也恢复到了180亿港元的水平。看起来,资本市场已经在为邱慈云和他的团队投出了赞成票。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