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较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冲突有所加剧。十八届三中全会试图直面这个问题,一方面强调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这个看似矛盾的提法,最后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得到调和统一,而这可能成为未来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其出发点是打破“国”与“民”之间的藩篱,尽可能使国企和民企同时发展,形成“国进民进”的双赢局面。
按照这一思路,国资委的定位要从“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型,从具体管人、财、物,转向金融股权管理。针对目前央企存在的行业布局结构不合理、内部资源配置有待优化、部分央企实力急需提升等问题,一方面要“放得开”,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激发央企的活力;另一方面要“抓得住”,通过撬动和放大,对更大的资本规模形成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再纠缠于央企、民企之间的概念区分,而是形成混合所有制,央企变形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资本”。
政府虽然早有开放一些垄断领域给民营资本的考虑,但自2005年非公经济36条出台以来,未有实质性的进展。民营资本想要参与国企改制重组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担心作为出资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会被国企吃掉。或者,即使民营资本成为大股东,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却不在自己手中。所以,民营资本如何进入垄断行业、参与国企的改制重组,是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障碍。
其实,不妨“先易后难,聚焦增量”。混合所有制是国资与民资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混合。既要允许民营资本控股国企,民企也要积极吸纳国有资本进入。只有不断降低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国有股权比例,才能将国企真正变为市场化企业。这种安排对于大型央企有一定难度,但是地方国企可能成为突破口,比如天津泰达集团于2004年4月全额认购万通地产增发的3.08亿股。入资后,泰达集团拥有万通27.8%的股权,成为最大的股东,但万通董事长冯仑保留其职。天津泰达作为出资人没有干涉管理层的经营,维持了企业的持续增长。
同时,国资和民资的合作可以聚焦在新的业务领域。例如民生银行的“民资组团”模式,也可以发生在国资和民资之间,双方共同出资投资新的产业。针对民企的融资问题,民生银行模式打破国有企业对金融资源的垄断,在中国特色的市场中求得发展,在以国有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为民营企业找到一条适合发展的路。民生银行虽然现在全部是民营资本,在未来不妨也引入国有资本,共同探索新的业务领域,重做新业务增量。另外,国企也可以先在一些项目做混合试点。比如,随着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开放,希望集团的刘永好、万通的冯仑等企业家成立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策略联盟,并设想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医疗健康产业园区,这也是一种国与民相互混合发展的探索。
未来,随着国有企业定位的变化,混合经济实施的难度将逐渐降低。国企的定位主要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公司”形式为主,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强调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国有资本公司将更侧重投资而不是自己经营。至于哪些产业需要投资、哪些产业需要运营,则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甄别和筛选。发展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调整是关键。除了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都可以考虑混合经营。
国企改革下一步的目标,无疑是更加市场化,让国资、民资公平竞技。“资本管理”导向的国有资本管理模式要求以往相对一体化经营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与民营资本融合,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这样,国企与民企才有公平地位,可以相互投资,然后逐步融合,实现公平竞争。
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个概念,虽然提出已有些年头,但效果一直乏善可陈。这次,被三中全会公告再次隆重祭出,将成为深化国企改革一个新的契机和路径。旗帜之下,咸与维新,也许能走通国有资本和市场化并举的中国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