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医院信息化瞄准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徐马陵
医院信息化瞄准良性循环
当“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时候,在许多人眼里医院受到了全面质疑,从医疗体制到就诊流程,从医疗费用到服务质量,一个个尖锐的矛头都在指向医院。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质疑同样存在——或许正是因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不力,才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现象持续发生,否则在其他行业应用信息技术堵塞漏洞的情况为何在医院没有出现?
那么,究竟我国医院信息化处于怎样的水平?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遭遇了哪些难题?信息化应用能否缓解,甚至部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5月27日开始的2006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第三届中美信息化论坛上,以上这些问题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就指出,许多二级以上医院已经跨过了由技术驱动的起步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效益逐渐展现的第二阶段,当前的目标就是瞄准“信息化成为必要工具,应用进入良性循环”的成熟发展阶段。而从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看,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以及整体IT建设成功率不高是最主要的几个因素。
当然,有问题也有成绩,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实践中,一些医院也有了较好的经验——在规范就诊流程的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将简化手续、提高就诊效率,并能控制就诊成本,堵塞人为漏洞。
医院信息化分为三阶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31%的医院使用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有70%的医院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信息化建设。而从投入上看,在HIS建设上的投入平均占到了医院总收入的0.5%,在今后5年我国医院在HIS上的投入将高速增长,达到每年100亿元左右。这些数据也昭示了我国医院信息化在当前和未来几年的飞速发展。
与我国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发展阶段类似,王才有副主任把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应用起步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由技术驱动,建设中会出现徘徊、反复的现象,从意识上还未走出“不上信息化等死和上信息化找死”的怪圈;二是效益呈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医院的许多业务领域,医护人员已经全面接受了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在主流业务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然还存在应用不全面、效率不高等问题;最后是成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在医院各个业务领域得到全面应用,成为医院运行中的必要工具,并形成了相适应的制度和标准,信息化应用效益明显,进入了良性循环。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地方性医院和社区医院还处于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但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建设的第二阶段。前一部分医院需要改变“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在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理顺医院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同时需要医院负责人更多地了解并参与信息化建设;后一部分医院则需要在信息化应用上深入探索,着力解决标准不统一、部门间信息不共享等应用中的问题。
医院信息标准要先行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几乎所有的医院信息化的工作者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医院信息标准有待统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信息科沈伟副科长就非常肯定地回答,“信息化标准,尤其是数据标准问题,是实现医院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而在王才有副主任的发言中,无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是近期实施的重点,医院信息标准的研究都列在了前几位。
可以说,对于需要首先解决医院信息标准问题,国内代表已经形成了共识。而来自国外同行的声音也赞同了这一点。美国卫生包间协会临床信息化研发部主任 Blackford Middleton博士指出,在建立以医疗机构就诊位中心的临床信息交换模型中,首先进行的就是基本数据标准的研究,在统一了数据标准之后,模型才开始构建。欧洲健康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前主席Gunnar Klein博士则表示,要想整合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必须建立统一的、互用性的信息标准;同时,从全球角度上看,目前已经有一些标准在多个国家通用,但存在同一领域有两个或多个标准的现象,因此要想在未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互通,亟待对现有标准进行统一并推广。
目前,对于卫生信息标准的研究,我国在逐渐推进。例如,第四军医大学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徐勇勇博士所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卫生信息含义的匹配与管理框架”的研究,其中对卫生信息进行分类、分层级定义,并明确了数据元的概念和匹配对象,进而形成了卫生信息概念数据模型和元数据管理框架。据悉,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小范围内试用,可能在今年底通过审批后在较大范围推广。此外,由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前主任李包罗教授等主持的“中国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的研究也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两项研究的完成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院基本数据标准的问题。
HIS系统着重整合与集成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是所有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但在以往许多医院的HIS系统建设中,大都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当前,让许多医院信息化工作者头痛的“信息孤岛”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因为一些医院在开始构建HIS系统时,考虑的是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部门的应用情况,这种单一的系统在多个不同部门出现之后,标准不统一的背景下就带来了各部门信息之间“孤立”。同时,由于不同医院采用不同IT厂商的产品和技术构建HIS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也同样存在信息难以共享的问题。
为了解决“信息孤岛”的难题,一方面需要在统一标准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对多个异构系统进行整合成为许多医院的关注热点。系统整合的方法也有多种,包括异构数据库的整合,基于中间件的平台整合,等等。例如,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实施了基于HL7标准和中间件技术集成方法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使用标准的接口和技术将不同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医疗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当然,这样的整合是有较大局限性的,既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又很难一劳永逸。据悉,美国一些医院的应用系统有几百个,要将其整合起来,需要做1000多个接口,不仅工作量太大,而且有些接口在技术上实现有相当难度。
针对于此,协和医院前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表示,希望各级医院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有一个整体规划,在建设HIS系统时也要着重集成化,将多个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并提供标准接口,保障后续应用系统的添加。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信息部主任李军在总结该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时,第一条就是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将GE公司的PACS、智方公司的检验信息系统、斯坦公司的手术麻醉系统、望海康信公司的财务和物资设备管理系统,以及自动包药机、LED显示屏等各类系统,高度集成在HIS主体,保证了医院内部信息畅通共享。
电子病历还需5点配合
毫无疑问,电子病历是当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一些三级以上医院已经开始了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但从记者的采访情况来看,许多规模相对较小的医院对于电子病历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上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推动力,电子病历的全面应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电子病历应用有什么样的好处?广州军区总医院吴伟斌副院长结合该医院的实践表示,仅仅在记录医疗信息这一环节,电子病历系统就具备多项优势:书写速度更快,电子输入的速度是纸质书写的一倍左右;书写更规范、更容易识别,并大幅降低由于医生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具备信息自动生成功能,病人基本信息在后续环节无须重复书写;可集成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减少医生输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电子病历系统还具备信息统一、完整、易读取、准确、实时等多个特点。
正是有了这些优势,电子病历系统才会在许多医院中展开,但实践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让这些信息化建设者们头痛不已。综合来看,电子病历的全面推进还需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配套措施:首先是需要改革传统的医疗体制和工作流程,适应在应用电子病历之后的医疗服务观念、医疗协作关系等方面的明显变化;其次是需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包括数据输入、数据格式和功能标准等等,从而实现互联互通;三是需要一定的财务激励机制,医院在推行电子病历系统时有着较大的初期投入和转换成本,当地政府或者医院管理部门应该在政策或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医院快速推广;四是需要对医生和公众进行培训,应该对医生进行实时电子健康档案的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内容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公众应用电子病历的知识普及,这些培训工作需要由政府、医院以及承建商共同完成;最后是需要政府建立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帮助医院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设,并保证教育和培训的一致性。
信息化解析“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这也对许多医院地运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来看,“看病难”主要是由于一些区域(如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医院的数量和医院的规模未能有相应的扩展,导致医疗资源不足,再加上高峰期(如周末)的人员拥挤以及人们在选择医院时的“追求最好”的心理因素,从而造成就诊困难;“看病贵”则主要由于药品、材料等医疗成本高,再加上一些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多收费等现象,让患者的看病成本居高不下。
很显然,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必须从我国整个医疗体系和各个医院的管理流程入手,对此进行革新和改造之后,才能彻底消除这一现象。那么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有否帮助?一些医院的实践经验显示,配合医院管理体制的重新规范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技术是有可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251医院就通过“单病种限价管理”,对一些常见病种的收费价格进行统一规定,再用信息系统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平均就诊费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医院更是全面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流程改造,简化就诊过程、减少等候时间;通过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并与医院VPN联网实时互通信息,使许多患者可以放心到社区就诊;通过医院CRM系统建设,完善客户分析与服务,满足各类患者的不同需求;通过设立单项指标,对于药品、材料、人员等成本进行计算机控制、比对,有效降低成本;采用DRG技术,制定按病种分类的收费标准;采用临床路径技术,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降低平均住院日,实现按病种分类的费用控制。
由此可见,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减少医患纠纷,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当然,由于各医院的现实情况不同,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与流程改造相配合,因此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医院与系统承建商一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束语
对于我国各级医院来说,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主要看其医疗能力,信息化似乎并不重要;单要从方便患者、提高患者满意度上看,信息化却是医院的一个必要手段。或许,只有当医院信息化应用进入良性循环,信息化效益显著,才能实现“皆大欢喜”!
医院信息化中新技术应用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PACS、LED显示屏和触摸屏等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除此之外,还将有一些新的技术逐渐登上医院信息化应用的舞台。
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在医院主要可以部署在病房、急诊室、手术室等需要医护人员移动工作的区域,以帮助医护人员在病人身边开展各种即时性的医疗救治工作。从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来看,部署无线局域网可以为医院带来5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床旁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二是现场核对,提高了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医疗流程的运转速度;四是省略人工传达,降低了人力成本;五是简洁美化环境,减少了房间内蜘蛛网式的凌乱布线。
目前,无线局域网在我国医疗系统有了一些应用,如解放军301医院在6个病区铺设了无线AP,通过无线网络,医护人员可以随时用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工具输入、查看病人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病房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RFID RFID,即电子标签技术在医疗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在病人管理、医用器材管理、病人安全的手术和治疗、医护人员和病人紧急情况下的定位、授权控制等多个方面都可以应用RFID技术。
例如,在医用器材管理方面,RFID技术可以用来对医疗器械进行定位,并帮助对病人的医疗过程进行追踪:当新的医疗设备运送到设备中心,该设备的序列号、制造厂家、设备等级和产品有效期等数据将输入数据库,并与一张RFID标签的唯一序列号数据对应起来;存储有医疗设备的橱柜内配有一个RFID阅读器,当医护人员刷了身份卡之后,还需要通过触摸屏输入病人的名字,这样,贴有RFID标签的医疗设备才可以从橱柜内被取出,同时阅读器也读出在橱柜里还剩下哪些设备,从而确定是哪一个设备被取出;病人和医疗器械的数据都将进入数据库,并将分析后的数据转入医院内各相关部门以便对设备和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追踪。
掌上医院 “掌上医院”系统,就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让患者通过手机短信方式直接进行医疗咨询服务,还可以用短信与医生直接进行沟通。“掌上医院”服务,不仅能够向客户提供医疗化验报告查询和药品、治疗、检查、护理、床位、手术等医疗费用查询,而且可以获得异地、廉价、实时、便捷的专家医疗咨询服务。患者可以通过短信与医生进行类似QQ、MSN的沟通:患者发送“咨询问题”到医生的特服号码,医生的办公电脑上就会立即出现聊天界面,医生可通过系统及时回复客户,客户则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接收;医生也可以在系统里存入病人的相关资料,系统将根据医生的设定自动将随诊提醒和注意事项发送给病人。
暂无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