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企业管理中有个误区,就是正规管理等于规章制度健全。很多企业在进行管理提升的时候,往往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订规章制度。其实这本没有错,但如果把制度的制订与执行等同于管理就容易出现偏差。
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企业制订的规章制度有厚厚的一垛,里面清楚的规定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忽然有一天,员工不小心撞“树”上了 -违反了制度,管理者出来拣兔子了。然后扬扬得意的说:“我和你说过,千万别违反制度,这回你撞到我手里了,别怨我铁面无私,我也是按制度办事。”于是对员工进行处罚。同时管理者会以自己“拣”了多少兔子为荣。可员工也甘愿当“兔子”任人宰割,便先是抵抗:制度不合理、我是不小心。可是管理者不会理他这一套,要正规化管理嘛。因此员工开始变得聪明:下次小心点,别再撞树上了。
可员工躲避“树”的方式并不是让远离树,杜绝违反制度的行为,他是在寻找饶过树的“小路”。例如为了避免上班迟到,还没到的员工会给同事打电话让他帮着打卡。猎人抓不到兔子当然也不乐意,就多栽树 把制度制订得严谨些 派人守着打卡机,不让人替打。虽然树多了,但毕竟还是有空子可钻的。既然不能找人替自己打卡,看已经迟到了,就打个电话到公司:“今天早上起来头好疼,我现在在医院看病。”
这成了一场抓捕与反抓捕的游戏。管理者不断的完善规章制度,以期望让员工没有空子可钻;员工就展开制度研究,就不相信没有借口可找。结果就是管理者觉得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员工越来越狡猾,越来越不好管理。员工方面也觉得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他觉得自己受限制的事情越来越多。
其实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在于:管理者过于强化的监督的职能,而忽略了对员工的教育提升,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者不是在防范错误的发生,更多的是在守侯员工犯错误,然后拿出制度对其进行处罚。监管处罚,按照萝卜大棒的管理思维就是行使大棒的职能。但棒子的唯一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是挨打的人找方法去躲避大棒。
由于员工越来越聪明,管理者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埋怨员工太不好管理。不是他的管理水平不够,而是员工太狡猾,不服从他的管理。二是不在继续这个游戏。把这批员工辞退,重新换一批反抓捕能力不高的员工。
其实管理工作哪里如此简单,如果仅仅是拿着制度去处罚那些犯规的人,根本就不用学习MBA了,只要能把制度背熟的人就可以了。管理的正规化,也就没有这么难了,也不用费心的起草什么规章,只要把世界500强的规章制度拿过来用就可以,人家的管理那么好,估计制度里的“空子”肯定不多。但现实情况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管理、管理,管是手段,理(顺)才是目标。管理不应该是不是拿着个尺子去衡量行为,这是守株待兔。如果兔子听话,你能抓到兔子,如果不听话,你根本就不能抓到兔子,这时候你不能埋怨兔子学聪明了。
制度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全部。制度不应该是一颗能撞死兔子的树,而应该是划定兔子行进路线的指示牌。它的作用应该是告诉员工哪里是禁区,哪里不能走,哪里应该走,并以此来指导员工的行为选择。
员工对于企业制度的学习,不应该是选择题,只需要记住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能做。而应该是论述题,为什么有些行为不能(能)选择?选择这样的行为对企业、对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问题行为有哪些替换行为?哪些优秀行为值得鼓励。管理者的职责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制度的监督,而应该是帮助员工学习这些制度,教育提高员工的自觉性。这样不仅管理成本会降低,而且也不会出现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