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文体娱乐 > 文章页
侯北人:一只驮着乡情的候鸟

类别:文体娱乐时间:2008-07-17 作者:老铁

标签:文化 观察评论

2006年3月,侯北人参加《侯北人美术馆》画集首发式

2007年11月,昆山市市长馆爱国会见侯北人夫妇

当残夏风韵犹在,初秋新景扑面,茂盛的绿,便在人们的视野中缓缓蔓延开来。每当此时,我便会怀着一种欣喜的期待:侯北人先生要来了……从大洋彼岸遥远的美国而来,从加州的那个幽静而优雅的“老杏堂”而来……到中国来,到昆山来,到这块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上来,到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来。

每年,将旅美画家侯北人老先生的到来,作为一种美好的期待,是昆山人对这位老人的特殊情感。侯老温和、宽容、豁达大度的气质及洒脱的大家风范,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亲近;而他的爽朗、健谈及清晰、敏捷的思维,能让人们随时领略到这位90岁高龄老人充满青春活力和艺术生命力的精神境界。侯老是一个十分健谈的长者,和他在一起,我们谈文学、谈艺术、谈人生感受、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十分轻松和愉悦。他是十分随和的长者,与他交谈,你不必遣词造句,或者搜肠刮肚地刻意表述,更不必有哪怕一丁点的顾虑,在随意又随和的氛围中,他常见的笑意,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你可能存在的拘谨。在与老先生的数次接触和交谈中,发现他有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是的”、“一点不错”。这种习惯性的坦率表述,会使你感到一下子与这位长者拉近了距离,毫无所谓的“代沟”。透过“是的”、“一点不错”这两个极其普通的词汇,可以窥见侯先生对生活、对事物、对朋友充满了自信、认知和信任,那种平和的态度,令人可敬、可亲、可爱。

侯先生每一次来到昆山,都让我们感觉到,作为“河北人”的侯北人,对昆山这个地方滋生了一种浓浓的乡情。虽然这里不是他的家乡河北省昌黎县,但这里是生他养他的中国。整个中国,无处不是他的故乡。

数十年前,侯先生离开中国大陆,迁居香港后又移居美国,但无论如何,他总难忘祖国和故土。去年,在欢迎宴会上,我向侯先生夫妇敬酒,他告诉我,他曾经也是一名作家,在香港时,曾以“端木青”的笔名,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过一篇题为《土》的文章。我欣喜地问他那篇作品现在何处,希望能拜读。侯先生告诉我:数十年过去了,可惜那篇文章已找不到了。他说,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某广播电台在一档节目中还播放了这篇作品,他曾委托多方寻觅那份报纸及广播电台资料,但至今仍一无所获。不过,文中有一节文字,至今,老先生仍记忆犹新:“那是一包土,是生我的那块地方的土,我珍爱它,就像珍爱我的生命一样。”可见,那是一包“故乡的土”。侯老回忆道:在那个年代,由于连年的战乱,中国人经历并忍受着无数次苦难,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热土。因此,我也失去了家,不得不离乡背井。临行前,我悄悄地珍藏一包故乡的土,将它带在身旁,随我远走他乡。这包散发着芳香的故乡土,让我对祖国、对故乡、对这方生我养我土地的记忆永远不能忘怀!

数十年来,远离祖国、远离故土的侯北人,心向祖国,矢志不渝。37年前,一位香港作家,侯先生的朋友撰文预言:如果情势许可,他必返回故国。

2004年,那位香港作家的预言应验了,侯北人的心愿实现了。

这一年,侯北人返回了祖国,并将毕生收藏的300件张大千与傅抱石等著名国画大师画作,以及自己的山水画作,无偿捐给了昆山人民。这是一次无价艺术的慷慨赠予,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真诚赠予,昆山人民欣喜地接纳了他。2004年11月,在昆山市闹中取静、鸟语花香的市中心,一座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侯北人美术馆”,以现代化建筑的风范,以红楼建筑的风格,以古今融合、简约典雅的中国姿势,深情拥抱了他;昆山,以中国式的情感和现代理念,深情拥抱着这位久违了的游子,拥抱着这位散发出艺术活力的世纪老人。

侯北人是一名画家,也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中国艺术和中国式情感的传播者。人称诗文书画“四绝”的侯先生,具有十分高雅的文人作家气质,这种气质被充分显露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书法作品刚柔相间,立体感强,而他的画作更是构思巧妙,想象力超然,磅礴大气的泼彩手法,或恣肆、或雅逸,或浓烈、或淡雅,俊逸飘然中不乏严谨,实为灵感所致,意境深远,神韵与功力兼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爱好诗歌创作的我,常常在观赏侯先生的画作时,突然迸发出一瞬间的灵感,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同为艺术,诗画相通,侯先生的山水画,无论画面中有人与否,没有一幅无意境,没有一幅不空灵,那种用大面积色彩布局的和谐意境,能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令人亢奋。

侯先生的诗文功力均不凡,个性亦独特,对此,我始终有一种急欲拜读的愿望。在一次交谈中,当说起诗文创作,侯先生兴致颇高,在一旁的侯夫人张韵琴女士说,几十年来,侯老写了不少诗文作品。我接过话头说,那我们是否能为您汇集出版一部《侯北人文集》。侯先生笑了,但未置可否。后来,我了解到,侯先生早就有将在美国完成的40篇散文汇集,出版一本《老杏堂杂记》的打算。当年,张大千还为《老杏堂杂记》创作了封面。但至今,此愿望还未实现。如今,此画悬挂在侯北人书桌后墙书柜的上方。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