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建筑 > 文章页
改革开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谁又知高楼背后隐痛

类别:建筑时间: 2008-09-19

来源:陶瓷视界

标签:建筑装饰 新闻

高楼背后的隐痛

  如果要问中国近20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许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的确,无论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还是内地,城市建设的巨变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也造就了一大批地产商、建筑商、建材商、房屋规划设计商。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若要论经济实力,最有实力的可能还是房地产行业的老板们。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的大型建设工程几乎都是由国营建筑企业包揽,中小型工程也是由一些乡镇企业负责承建,而剩下的一些零散工程和农村建房也都是包工不包料,这类工程大多是一些精明能干的农村泥水匠和木匠来承包施工,他们利用自己的手艺和人脉关系,小打小闹地做着“建筑包工头”。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城市建设不断升级,工程量也越来越大,过去的乡镇建设单位开始实行承包经营制或挂靠经营的方式,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建筑企业只要拿得出工商营业执照和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证书,就可以参与各种工程投标,一些建设单位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或照顾到人情关系,对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建筑施工企业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包工头利用偷工减料或偷税漏税的伎俩大肆敛财,不出几年功夫,随着一幢幢“病楼”、危楼的崛起,一个个身价千万、亿万的“包工头”便开始浮出水面。

  九十年代末期,全国各地开始刮起了一股“经营城市”的旋风。各地不断使出“以土地换城市环境”、“以土地换城市改造”、“以土地换市政建设”、“以土地换城市繁荣”、“以土地换公路建设”、“ 以土地换城市空间”等招商政策,为了鼓励有钱人投资,一些地方政府还向各级干部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一夜之间,那些原本还在缩头缩脑的农民包工头们便成了这个时代的“新贵”。

  表面上看,这些房地产老板们一个个开名车住洋楼,有些老板甚至富可敌国,他们进出各种场合都是前呼后拥,在媒体面前更是趾高气扬。可是,这些老板们的内心还是脱离不了一种难言的恐惧,因为他们欠下的人情债或留下的各种法律后遗症实在是太多了。

  某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在向笔者诉苦时说:“无论大小项目,企业要想参与工程竞标,都离不开金钱开道,如今的‘神仙’都不吃素,从交标书到房屋竣工验收,工商、税务、土管、房管、环保、审计、计委、安防、消防、城建、规划、建筑设计、市政、水电、邮政、银行、交通、公安、交警等各职能部门你都得跑个遍,你还千万不要‘烧错香’,否则,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破财能消灾还不要紧,有时候还担心祸从天降,有些官员被抓后,检察机关总是喜欢围着房地产老板转,一不小心,还得被这些人拖下水。”

  该老板还向笔者说:“要想吃房地产开发这碗饭,就必须学会与‘黑白两道’打交道,你光有‘白道’的关系还不够,还得要有一帮‘道上’的兄弟为你撑腰。否则,接不到项目是小事,就怕是有本事打‘江山’,没有福气坐‘江山’。”

  因此,有些老板赚了钱后故作低调,经常想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有些老板因害怕出事,干脆跑到国外去做个三等公民;有些老板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希望将自己的企业做成上市企业,但终究因企业的“盘子”不干净,或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至今很少有民营建筑企业在海外上市。

  在这个时代,房地产商最头疼的问题也许就是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这个矛盾是我们这个转轨时期的特有产物。在这个时期,政府依然是社会上最大的资源控制者、拥有者,与政府搞好关系,在融资、工程立项、土地、工程项目承接等问题上都有莫大的好处。一旦与政府关系密切,企业也就常常能获得超国民的待遇。

  有位老板说,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什么事都得由政府来许可的时代,可偏偏为你服务的部门又常常官僚气十足,与政府关系密切就可以特事特办,别人跑上一年半载,盖上上百个公章也不得许可的事,你也许一路绿灯,这就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你也不用担心各路人马来打秋风、分战果。

  但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太密切,其代价也很高。政府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企业追求的是最大利润,而政府关心的是经济增长、就业,甚至是政绩工程。为了政绩工程,有些地方政府不顾一切地年年上新项目。为了搞好与政府的关系,老板们得花大量的时间、资源来疏通、改善关系,这个时间几乎占了有些老板们工作时间的四分之三,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忙自己本职工作——研究企业的战略决策,进行企业的组织管理,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房地产老板已经政治化了。

  与其它行业相比,房地产行业的老板们学历相对偏低,并且大多数房地产老板都是农民出身,也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中国城市经营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如果中国要评选“城市经营功臣”,我想,各地房地产开发商所占的比例一定会超过半数以上。然而,就在这群老板身着西装革履,迎着掌声,脚踏红地毯,双手捧着荣誉和鲜花向公众致意的那一瞬间,历史学家的眼光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到建设者们留下的一件件作品, 因为那一幢幢高楼大厦的背后往往带着难以抹除的隐痛。(责任编辑:焦点陶瓷)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