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保证收益类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有安全感,尤其是当资本市场大幅下跌的时候。但是,保证收益类产品会让保险公司有着同样的安全感吗?不会。作为唯一一种被监管部门允许设定保证收益的保险,万能险在资本市场大幅下降的时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恐怕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1月—7月,万能险仍保持了144%的高增长,保费收入达1013.9亿元,占寿险总保费的21%,且产品多为短期趸缴型。记者听闻,某银行营业网点销售的保险产品90%都是万能险。
对于这样的发展态势,监管部门也表示了担心。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上月举行的寿险工作会议上表示,“一些公司万能账户的实际投资收益率难以维持现在的结算利率水平”,“万能险结算利率仍维持较高水平的公司要立即采取措施,要带头调整结算利率”,“上半年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呈普遍性下降。”
记者请教了一位保险精算师,他向记者演算了万能险投资收益率与公司价值之间的联动关系。
假设一款趸缴型3年期万能险保费为1000元,保证利率为2%,保险公司可以赚到的目标利差为1%,贴现率为15%。根据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定价、计提准备金和计算内涵价值的方法,可简述为:结算利率是与保证利率之前取其较大者;利润的计算公式是,利润=保费收入-费用-给付-准备金的提转差+投资收益;准备金的提取则是根据结算利率所计算出来的账户余额。
我们目前的定价以及内含价值的计算方法都是采取单一经济环境假设,比如假设未来平均投资回报率为3%,第一、二、三年计提准备金分别是900、1000、1000,利润分别为10、20、20,根据15%的贴现率,计算出保险公司内涵价值约为37。“这还只是假设了未来仅有一种投资结果,实际上未来有多种情景和投资结果,保险公司的价值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该人士表示。如果当投资回报率降为1%时,第一、二、三年计提准备金不变,仍为900、1000、1000。由于投资收益的大幅下降,利润则变成了-10、-20、-20,按照15%的贴现率计算,保险公司的内涵价值变成了-37,这就意味着股东不但赚不到37元的价值,而且要拿出37元的资本来弥补这一损失。
对于利润同样来自于投资收益的投连险,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其风险应该是最高的,其实那只是针对消费者而言。对于保险公司,万能险的“杀伤力”远甚于投连险,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根据计算公式,随着投资收益率的变动,投连险由于没有保证收益,其费用、给付、准备金的提转差都会随之变动,从而抵消投资收益率变动对利润造成的影响。至于传统保障类产品以及分红险,其利润不仅仅来自于利差,也会一定部分来自于死差和费差,与投资收益关系并不密切。
“万能险作为一种投资保证收益类的产品,其受到投资收益的影响是大量的,且不对称,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寿险产品定价时预定的投资回报率便高达6%,到了90年代末期,日本的10年期国债利率只有1.7%,整个寿险业的投资回报率只有2%,但原有的保单,甚至投资回报的承诺依然有效,导致保险公司不能兑现当初的承诺,或在支付保险赔付时出现困难。从1997年到2000年,日产生命、东邦生命、千代田、东京生命等7家日本寿险公司和第一火灾产险公司因为资产负债匹配带来的利差损问题先后倒闭。
反观今年我国资本市场大幅下跌,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的公允价值大幅缩水。2008年上半年,整个保险业实现投资收益648.7亿元,收益率为2.41%。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也差强人意,平安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安的投资回报率只有3.8%,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0%左右,2004年和2005年的熊市里,平安的投资回报率为4%以上。中国人寿2008年上半年的总投资收益率为2.33%,较去年同期降低了3.01个百分点。
万能险是“定时炸弹”绝非危言耸听,保险公司须警惕万能险的投资风险。“定价、准备金的计提、内涵价值都应考虑未来的投资风险,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最大的考验还是在精算能力方面。从根本上说,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源于精算团队对其资产负债匹配的正确理解。没有正确的精算结论,就谈不上正确的资产配置。
中国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