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文体娱乐 > 文章页
诺奖与中国文学的坚持

类别:文体娱乐时间: 2008-10-14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李海秀

标签:文化 观察评论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近日揭晓了,说中国与它无缘,都是无事生非。至于中国要不要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是一个老话题,不过今次有一个新特点,很多人认为诺奖是一种欧洲标准,于中国文学不宜。王蒙和余光中已站出来呼吁,要设立世界华语文学奖,自己的文学自己做主。

  我们早就怀疑诺奖是一种欧洲标准,现在则找到了铁证。在今年诺奖揭晓前,负责诺奖评选的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贺拉斯·恩达尔公开称,美国文学充满偏见和无知,美国作家今年仍然没戏。而美国国家图书奖基金会总监哈罗德·奥根布伦姆则批评恩达尔,说他搞“欧洲中心论”,充满欧洲优越感。既然美国人揭穿真相,中国人正可以粪土诺奖,拒绝削足适履。

  其实美国已有8位诺奖作家,他们愤愤于欧洲优越感,并非否定诺奖,而是想“取得更大成绩”。中国与美国的不同,美国已经证明他们有获奖的实力,而且十分看重这个欧洲标准,自认为经常性地处于“达标”状态,如果不被认可,他们就有受伤的感觉;而中国则是吃不到葡萄,就认为葡萄专为欧洲人而长,先把自己劝退了。

  大家想一想,国际肖邦钢琴大赛、欧洲的芭蕾舞大赛、戛纳电影节是不是欧洲标准?这些东西源于欧洲、盛于欧洲,中国却有人跑去参赛,结果技压群芳。标准是人定的,也是对人的,中国人也是人,所以能够生产欧洲标准的服装,能够拍出欧洲标准的电影。就算诺奖乃欧洲标准,黎巴嫩人能够达标,印度人能够达标,日本人也能达标,为何偏偏中国作家就不行?

  有人争辩说,我们没必要为了诺奖而写作,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把作家组织起来,把得奖的任务分解下去,开展目的先行的写作。不为诺奖,而得了诺奖,却也在很多国家成为现实。说中国要有诺奖作家和作品,决不是主张办班授徒,像中学抓奥赛一样,摸索得奖的创作方法,而是需要一个获奖的事实。

  说中国要有诺奖作家,也不是要把中国文学搞成一个为诺奖竞争的王国,而是要有那么几个作家摘得诺奖桂冠。中国有13亿人口,有56个民族,文学应当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观园。日本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得了诺奖,又有像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这样的非诺奖作家,而他们正是日本文学的高峰。一个繁荣的中国文学王国,大可以门派林立,但若没有作家与诺奖邂逅,也不太合情理。

  中国作家得不到诺奖,其中必有缘故,自然有作家才情的问题,但板子不能全打到作家身上。文学是人类心灵的自由表达,涉及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作家要有自由的心灵,社会还要给作家表达的自由。中国现代文学迄今未满百年,由于长期“左”的错误,作家缺少自由表达的权利。

  由此,中国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文学传统,作家没有独立人格,也难有传统支撑的坚持。一度传言“纯文学”要死掉了,文学刊物纷纷转向;现在又有人预言网络文学、通俗文化必取“纯文学”而代之,几个靠时尚赚到钱的文学青年在那里指点江山、不可一世。作家们则惶惶不可终日,不少人忙着在作协文联里升官,或者另谋发财之路去了。

  一个作家近日愤愤地说,一帮七八十岁的老人,思想与阅读习惯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却决定谁得诺奖。其实,人性基本不变,文学不需要那么多创新,它需要的是保守和坚持。七老八十的人当家,恰恰意味着一种传统。中国需要的就是引入这种保守,给中国作家一种坚持,给中国文学一个传统。(杨于泽)

  李海秀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