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正在成为健康险售的“时尚”卖点。近日,华夏人寿推出银保新产品,称客户投保后即可享受健康管理服务。尽管“健康管理”这一理念已经多次出现在保险公司的健康险销售中,然而受制于保险公司自身健康服务能力的水平,很多“健康管理”仍然只停留在“画饼”阶段。
服务单一 缺少整合
健康险领域的健康管理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是指保险公司在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和医疗费用补偿的过程中,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或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合作,所进行的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管理活动。
然而,即便是狭义的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目前能提供的还只是前期的基础服务,不能发挥出保险公司的专业整合功能,更多是简单的“拿来”。如华夏人寿银保产品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顾问、远程诊断、就诊绿色通道等。瑞福德健康险为年缴费500元以上的客户提供住院安排、专家预约、慢性病日常指导等服务项目。
国内最早提出健康管理理念的人保健康险公司服务略微完善,提供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评估等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健康管理工具,并提供医药、保健等方面的健康资讯;同时,还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现场医疗服务,内容涵盖常见疾病的简易处理、疑难危急情况的转诊处理、转诊导医、预防保健、健康咨询、病假管理和职业卫生等。
记者了解到,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健康险公司经多年经营总结,建立了较成熟的健康管理模式,健康险公司是健康管理的主要推动力量和购买者,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服务。
健康管理是一个产业
据介绍,广义的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目标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国内医疗资源主要掌握在医疗机构手中,保险公司基本上没有医疗资源。医疗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会产生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导致患者医疗费用以及健康险给付增长。
健康管理水平对健康险赔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
中央财大保险学院执行院长郝演苏教授认为,健康管理是个漂浮在空中的概念。保险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保险公司应该在掌握客户全方位健康信息后,制定包括体检、干预、健身、治疗、保障在内的一揽子方案,整个管理过程都可以带来业务收入的,是一个产业链。
国内健康管理产业刚刚起步,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尚未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虽然人保健康、瑞福德都与众多医疗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但能否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健康险赔付还是未知数。
医保股权合作呼之欲出
慈铭体检总裁韩小红表示,在西方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与医疗进行有机合作造就了国际顶尖的健康保险公司。美国安泰集团服务客户达到2830万团体及个人保户,医疗网络遍及全美50个州,与全世界主要地区超过700万专业医疗人员签有长期服务合约。
今年4月,平安借道信托公司入股慈铭医疗,开创了国内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开展股份合作的先河。平安集团此番进驻医疗产业,巧妙地避开了政策监管,原因在于平安信托的资金运作无需保监会的批复。
就在同一个月,4家美国健康险公司在上海成立了第三方医疗管理机构———康众(上海),提供包括理赔、新契约和保全、风险管理和骗保甄别等主要服务,也为中国保险公司提供医疗保健管理、咨询和其他保健福利的专门技术。
郝演苏认为,保险公司要做好健康管理就需要投资医疗实体,参股医疗机构是一笔双赢的“买卖”。然而,平安和慈铭这种深度股份合作是其他许多保险公司羡慕不来的,根据目前保险资金运作的政策监管,保险公司是难以直接控股或参股医疗机构的。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