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文体娱乐 > 文章页
冬日的映秀充满温暖和笑容

类别:文体娱乐时间: 2008-11-25

作者:卢毅然

标签:文化 观察评论

灾区群众在装运过冬棉帐篷。本报记者 卢毅然 摄

  记者把此次重返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之行的第一站,选在了汶川大地震的震中位置——映秀镇。在那场空前剧烈的地动山摇之后,这座川西大山中的小镇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今,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指示,这里将建成“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样板”。11月22日,记者从成都抵达映秀,这里已从地震后的惨烈、忙乱恢复为一种平衡和平静,然而记者分明能感觉到这种平静下蕴含的生机和脉动。

  体验交通生命线

  从都江堰溯岷江而上经映秀到汶川的都汶公路,作为连接成都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生命线,在大地震后发生的梗阻曾令人心急如焚;在筑路铁军们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奇迹般使其全线复通之后,又因为余震和强降雨引发的山体垮塌及泥石流而经历多次中断和抢修复通。如今,从映秀到汶川的路段采取按日期“单号出双号进”的方式控制车流,而从都江堰到映秀的路段则基本保持着双向畅通。

  行进在这样的路上,你根本无暇去想可能会被从天而降的飞石击中车子的危险,双向的车流源源不断,所有的汽车包括满载物资的大货车都开得飞快,像是在默默地追赶着什么而和时间赛跑。而当路边的手持小旗监控山石情况的工人对你点头微笑的面容一闪而过的时候,你的心中会平添一分温暖和安全感。

  据了解,就在11月19日,正在兴建中的都汶高速公路紫坪铺隧道右线贯通,一度受地震影响的工程居然提前完成,有望在年底实现单向通车,届时从都江堰到映秀只需要15分钟。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新的更强大的交通生命线的诞生,但记者以为,现有的都汶公路这条老生命线到时候也决不会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它在抗震救灾中承载的重大使命和三个月复通的奇迹已经使它在人们的心目中获得了永生。

  体验温暖

  在出示记者证进入仍由武警把守的映秀中心镇区凭吊之后,穿过危楼峥嵘的漩口中学遗址和对口援建映秀的广东东莞市工作人员的办公区,记者找到了映秀镇党委和政府的临时板房办公地。虽然是星期六,记者却很幸运地遇到了刚从越野车上跳下来的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这位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显然带着一身的疲惫,却一口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蔡代敏以前在阿坝草原藏区工作,地震后来到映秀,已很长时间没有回去看望在汶川的父母。他告诉记者,映秀镇的重建规划方案目前还在酝酿中;而下属的7个村中,4个村已经开始进行原址重建。在镇、村的重建方案中,镇上的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的文化室肯定包括在内。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解决灾民的生活特别是越冬问题。今年入冬以后,映秀的气温比往年低了四五度,山上已经开始积雪。目前已经统一发放了棉被、棉大衣和电热毯,烤火煤炉和焦炭正在发放中,防寒服、绒衣、棉鞋正在采购。镇政府特别在集中安置板房区进行了用电、用火安全检查,加强了安全巡逻,并配备了两台消防车,每户发放了家用灭火器和安全手册,前不久还集中搞了一次消防安全演习。

  蔡代敏说,映秀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热情很高,对文化生活也充满了渴求。板房区上周刚刚开通了有线电视,一间全总援建的临时图书室吸引了不少群众。7、8月份的流动电影放映和慰问演出很受欢迎。每个村的村民还都自发组织了演出队,在9月份与救援部队一起搞了中秋联欢,在上个月搞了一次羌族传统的跳锅庄舞联欢活动。“有的村民觉得自己村的节目在联欢会上被安排少了,还不高兴呢!” 蔡代敏笑着说。

  见到笑容

  镇上的映秀小学和幼儿园已经在板房校舍和园舍里恢复上课,因为是星期六,记者才没有见到上学的孩子。另据蔡代敏介绍,漩口中学的学生们目前还暂时安排在山西长治学习。

  在直升机临时停机坪旁的灾民集中安置点,记者看到了刚发放的还没搬进板房里的崭新的火炉。一些灾民正忙着搬运焦炭,这些焦炭由政府补贴一半的钱购买,还有一些人在装运刚运到的一批由慈善组织捐赠的越冬用棉帐篷。映秀水电资源丰富,在地震前有用不完的廉价甚至免费的电,然而地震时镇上三座电厂都毁于一旦,如今灾民们用的电还得从成都购买输入。灾民们的生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强烈信念支撑着他们,他们渐渐把失去亲人的痛苦深藏在心底,勇敢地面对和投入新的生活中。

  “你吃饭吗?快请进!”板房区里竟然开了好几家小饭馆,有一家还在路边摆放了标着订座电话号码的灯箱广告,一位年轻的女老板热情地招呼着记者。这家很有广告意识的饭馆是她和另一位年轻女子合开的。“这算什么,我们还开了一家网吧呢!”也许是感觉到记者的惊讶,她们笑着说,并把记者带到另一排的一间板房前。这间板房里摆放了二十来台崭新的上网电脑,几个“网虫”正在冲浪,屋外的路口同样有灯箱广告。“我们可是有许可证的正规网吧。”她们自豪地说。原来,她们以前就是在镇上开网吧的,原来的许可证虽然埋在了废墟里没能刨出来,但在文化主管部门有记录,很快又补办了一个。

  “我们过得很好!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解放军!”一位姓王的大妈一遍遍向记者说着这样朴实而真诚的话语,脸上带着由衷的笑容。她在地震中失去了一位孙子,就埋在映秀镇北边的渔子溪山坡上。这里是映秀镇遇难同胞的集中埋葬地,如今已竖立起“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的大门坊。“山河同悲,共缅汶川逝者举国垂泪雨;天地共咽,同祭国殇亡灵华夏断肝肠”的楹联下摆放着鲜花和花圈,还有几条雪白的哈达,大门后呈阶梯状分布的坟陇上已是芳草萋萋。两位看坟的老人坐在山边,有时表情凝重,有时神色安闲,记者不忍去打扰他们,或许,也是不想惊扰到长眠在此的数千名遇难同胞的灵魂——记者选择静静地来,悄悄地离开。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