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们不能忘怀。它多灾多难——
1月,一场罕见的龙卷风席卷了美国威斯康星州和华盛顿州,进而又袭击了美国南部各州,这是美国23年以来遭遇龙卷风袭击最严重的一次;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遭遇一场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1月10日到2月初,持续了20多天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中国南方20个省市造成了530多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损失,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
5月,登陆缅甸的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给这个国家造成的灾情令人揪心,经济损失无从计算,仅失踪和死亡人数就接近14万;
此外,中亚、中东和南美洲等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今年都曾受到旱灾影响,南亚以及东非等部分国家和地区则受到洪灾威胁,由极端气候导致的大型自然灾害纷至沓来。 它肩负重任——
在波兰小镇波兹南,气候变化的余音未了,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C O P 14)因被视为全球未来气候协议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显得步履沉重。不管比赛如何艰辛,好在宣告人类社会正式进入气候谈判下半阶段的发令枪已响;
10月以来全球普发的金融危机,更让大家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绿色经济。撇去房地产业的泡沫,发展迅猛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价值是否凸显?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开发能否重挽颓局,引领世界继续可持续发展?
它承载厚望——
10月5日~14日,第四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大会正式通过了《塑造可持续的未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2012年计划》,全球可持续生物保护远景目标正式确立;
7月7日~9日,在日本洞爷湖,八国集团领导人共同发表声明,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11月,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表示,他上任后将带领美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切实履行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竞选承诺——美国将领导世界走向气候变化全球合作的新时代。
变暖还是变冷,气候难题何去何从?
2008年伊始,全球气候就发生了很多异乎寻常的变化,先是中国南方地区大面积的严重冰雪天气,而后是英法等国罕见的初春雨雪降温,难道全球不是变暖而是变冷?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将此归结于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它总是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如果说,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气候变暖的话,那么拉尼娜则更多地引起强降雨。
实际上,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可能面临几个转折点。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加侯在今年初接受BBC采访时明确宣称,2008年全球气候将变冷。而这些预言不久后就得到证实。
5月6日发表在《Eos》杂志上的一份极地气候研究报告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给北极和南极造成的影响大相径庭:北极海冰在融化,南极气温却在降低。在北极,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大量海冰的融化消失,这一趋势可能还要继续。而在南极,臭氧空洞给那里本已复杂的天气形势又增加了变数。
变暖也好,变冷也罢,2008年世界各地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气候变化难脱干系。
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形势和来自科学观察研究的成果表明,狙击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这一点,全球已经达成了共识,并准备再次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行动首先从深晓气候变化利害的科学家中展开。今年5月,包括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700多名著名科学家联合发出公开信,呼吁美国政府带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呼吁美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减少排放,以便到2050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80%。
气候变化与金融危机,孰轻孰重?
2008年不仅仅天灾频仍,以金融危机为代表的人祸也呼啸而来,让人猝不及防。
9月14日,美国雷曼公司宣布申请破产,此后华尔街噩耗不断:美国银行与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达成收购协议,美林将被收购;美国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为了维持运转,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寻求400亿美元的短期融资支持……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由此蔓延。
能源、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生态恶化等问题相互交织,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油价。在今年1月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后,石油价格犹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在7月中旬飙到每桶147美元,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又令油价返身暴跌,竟在12月跳水至40美元。油价暴跌不是好事,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它反映的是需求和投资低迷,带来的是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
毫无疑问,投资低迷还直接影响了气候谈判。波兹南会议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确因为金融危机多少分散影响了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注意力。
比如,在波兹南会议上,一个用来帮助最贫穷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基金的启动并未给人带来鼓舞,相反,受授双方都不满意。当前这个基金价值估计为8000万美元,远未达到联合国宣称的发展中国家数十亿美元的需求。
发达国家认为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捂紧钱袋是必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伊沃·德布尔为不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的决定进行辩护,强调提供更多资金的想法不是“工业化国家反对”,而是“政治上时机不对”。
而发展中国家看到的是发达国家的冷漠无情、明争暗斗和含糊其辞。
也许发达国家确有苦衷。我们看到,在经济危机的牵制下,一向在减排问题上高歌猛进的欧盟近来也被迫推迟为其汽车碳排放设限。12月1日,欧盟各国政府代表和欧洲议会达成汽车减排协定,同意3年内暂时将汽车排除在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总额之外,从而放松对轿车的排放限制。
而此前欧盟委员会曾经提议,2012年开始就在欧盟范围内对所有新出售的轿车设定排放限额。欧盟范围内每年的汽车销量为1500万辆,而小轿车的碳排放占到排放总量的10%。根据这一提议,为降低排放而必需的新技术将导致汽车平均价格上涨1300欧元。
经济衰退加气候变化,绿色经济能否突破困局?
不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可以提供一个解决全球变暖的机会。他在一份和印尼、波兰和丹麦领导人的联合声明中声称:“我们目前需要应对两个最严重的挑战——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解决之道就是绿色经济。”
潘基文的观点是有依据的。专家分析,金融危机暂时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客观上为寻找替代能源和资源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全球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价值也凸显出来。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后,将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转“危”为“机”。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8年,可再生能源产业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缓解贫困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4月,全球风力发电的装机总量突破1亿千瓦,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风电装机容量超过千万千瓦的国家;2008年中国的太阳能光热利用预计增长30%左右,继续在新增容量和累计装机总量上引领全球;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涌现并拓宽其在中国的制造产能分布。在这样一个全球都为气候谈判前景感到担忧的时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有望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和希望。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卓越表现以及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的领军作用使得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大国的形象日趋丰满。
7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时,全面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则立场和采取的各项措施。胡锦涛表示,中国将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11月12日~14日,以“机制创新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第二次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委员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环境与发展政策如何演变的关注,他们建议中国政府利用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加快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力度,培育和壮大清洁产业,发展低碳经济。
当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布什政府即将离开白宫的时候,人们应该向新当选总统奥巴马表示祝贺。作为环境保护的拥护者,奥巴马已经表示将创造500万个环保就业岗位,同时在未来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能源经济,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12月15日,奥巴马宣布了其由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为首的环境团队名单,这支被世界媒体誉为“绿色梦之队”的团队将致力于对抗全球气候变化,同时将大幅度修改现有环保政策。有媒体称,这个科学家团队放在任何一届政府中,都会十分突出。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托尼·科伦德勒认为,这些科学家“能真正把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节能汽车创造就业等问题联系起来”。
多数人认为,中美关系将决定全球减排努力成败与否,世界希望看到超级大国与发展中大国握手的力量。
12月4日,中美两国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上首次就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五大共识。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成果数量多、参与合作的单位机构种类多、涉及领域广,是此次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成果的主要特点。
明年1月,奥巴正式上任,“绿色梦之队”能否帮助实现绿色梦想?美国是否承诺更大减排?怎么与中国谈技术转让、资金、适应和能力建设这四大问题?
明年3月底和6月,德国波恩将举行大会,制订哥本哈根协议的文本草案,有关新的减排目标的讨论在这个时间点上能否达成?哥本哈根协议能否成功?
正因如此,2009年,我们十分期待。